 
			 
				本书是李零“我们的经典”系列中的第一本(余三本为读《周易》《老子》《孙子兵法》)。本书不再采用传统的依从《论语》文本,寻章摘句解读古典文献的方式,而是将整部《论语》打散、拆开来,分上下篇,二十个专题,上篇纵读《论语》,从人物入手;下篇横读《论语》,从概念入手,面向更普及的层面阐释经典。
本书是《丧家狗》的续篇,它和前书不一样,不是通读,而是精读。在这本书里,作者是把《论语》拆开来读:上篇讲人物,纵着读;下篇讲思想,横着读。作者叫“《论语》纵横读”。它和前书有共同主题:一是讲圣人概念的变化,孔子为什么拒绝当圣人,子贡为什么要把他树为圣人;二是讲道统之谬,它是怎样从孔颜之道到孔孟之道,再从孔孟之道到孔朱之道,四配十二哲都是怎么捏造出来的。
李零,生于1948年,祖籍山西武乡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77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与金文资料的整理和研究。1979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师从张政娘先生作殷周铜器研究。1982年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2—198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从事考古发掘。1983—198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从事先秦土地制度史的研究。1985年至今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李零教授长期从事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献的研究,著有《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放虎归山》、《中国方术(正)考》、《中国方术续考》、《(孙子)古本研究》、《吴孙子发微》、《郭店楚简校读记》、《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花间一壶酒》等。
页197全文引用《丧家狗》“(1)‘无友不知己者’(《学而》1.8)或‘毋友不如己者’(《子罕》9.25)”,附录《论语》全文1.8也作“无友不知己者”。所引用的《丧家狗》页357此处也作“知己”,小册子页54附录二主题摘录(五)忠(2)忠信1.8也作“无友不知己者”,但...
评分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到,孔子认为认为圣人都是过去的,坏人当下最多。正因为孔子认为美好的社会是过去那样的,所以后面的儒家知识分子对于理想世界的期许也都是过去式的,不是在现在,而是周代以前。这脱离了历史正确的发展方向,虽然中国历史在时间延续上举世无双,但却始终徘徊...
评分2011年12月14日至23日期间读过电子版,感觉挺不错的。 本书是《丧家狗》的续篇,它和前书不一样,不是通读,而是精读。在这本书里,作者是把《论语》拆开来读:上篇讲人物,纵着读;下篇讲思想,横着读。作者叫“《论语》纵横读”。它和前书有共同主题:一是讲圣人概念的变化,...
评分本书相对客观、中肯,可做为《论语》辅读材料。2007年作者携手山东电视台重走孔子周游列国路,书中提到了遗址现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错,要是书中附录周游列国示意图和遗址照片就更好了。
评分2011年12月14日至23日期间读过电子版,感觉挺不错的。 本书是《丧家狗》的续篇,它和前书不一样,不是通读,而是精读。在这本书里,作者是把《论语》拆开来读:上篇讲人物,纵着读;下篇讲思想,横着读。作者叫“《论语》纵横读”。它和前书有共同主题:一是讲圣人概念的变化,...
在世界儒学大会召开之际,送一颗李零制造的炮弹“什么文艺复兴,全是托古改制”!
评分2015年9月6日想读,2017年2月24日读毕,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二本《论语》,第一本是《华杉讲透论语》。但是,这本书还是很有特色,主要从人物纵读,从思想横读。可以读出不一样的感受:(1)君子不器,都是把相似内容放在一块后想到了“大器晚成”这个成语;(2)孔子赞同博(御),不赞同点(射),也是从这本书读了来的;(3)从人物读,也可以更明确很多语句的背景。但是,读这本书所附《论语》原文后,感觉还是只有低于10%可以理解,并且主要还是与自己的经历有关的语句。可见,《论语》可以读一辈子,时间越长,感悟越多,读出来的也不一样。
评分名气没有先出的那本《丧家狗》大,但我却是先读完了《去圣》,才开始读《丧家狗》。总的来说,李零老师是很有意识地同他称之为“三大异端”的今日孔子/儒学阐释倾向划清界限,即宗教化、政治化、道德化,既是一本醇实的提要钩玄,又是一本笔挟风雷的匡时之书。把三个化拿掉以后,孔子和《论语》只剩下了历史面向,或者说李零老师只想要第四化,即“历史化”,或者说“处境化”,而当真读出了许多东西。《论语》我自负也是熟的,但很多东西,我就是没读出来(甚至压根没想过),李零老师就是读出来了,不论立场,仅凭这点,不服不行。最后佩服一下李零老师的文风,在今日“语言腐败”的学界真是一股清流,太好读了。
评分门儿清,用心苦,火气大,口水多。十七年三月十日阅讫于梅家田寓次。
评分东方早报 上海书评猜书中奖得到的签名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