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你

我与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德] 马丁·布伯
出品人:
页数:151
译者:任兵
出版时间:2018-7
价格:3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59619266
丛书系列:可以让你变得更好的心理学书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哲学
  • 成长
  • 关系
  • 我想读这本书
  • 经典
  • 感悟
  • 外国文学
  • 情感
  • 成长
  • 关系
  • 自我探索
  • 陪伴
  • 心灵
  • 对话
  • 真实
  • 连接
  • 理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每个人都生活在双重世界中:一个是“我与它”的世俗世界,一个是“我与你”的灵性世界。

在“我与它”的世俗世界中,我们与他人,与万事万物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北大中文系的钱理群教授讲过一个故事,他上课时,有一个学生每次必定坐在第一排,对他的授课频频点头微笑,于是,他对这个学生产生了好感,并经常交流。就在他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可造之才”时。这个学生突然提出一个请求,说自己正在申请美国常青藤名校,希望钱教授可以帮忙写推荐信。

钱教授欣然答应,可是当他把推荐信交给那个学生后,这个学生从此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再也没来上他的课,也没有私下里找他讨论过问题,到这时,钱教授才明白这个学生与他建立关系的目的。他将这种人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生活在“我与它”的世界中,他们在与别人建立关系时,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功利性,而目的达到后,关系也就中断了。

与之不同,在“我与你”的世界中,“我”将带着自己的全部存在与“你”的全部存在相遇。这种相遇是全身心、毫无隐藏、真诚的交流。当我们敞开心扉,不带任何企图与世界相遇时,这既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治愈,它可以治愈物欲横流,以及由此带来的紧张、焦虑、抑郁和恐惧,让我们在生活之中,却活在了生活之上。

作者简介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家庭,被列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而他最重要的著作,就是这本《我与你》。

马丁·布伯的哲学总体上可以视为“关系本体论”,即世界的本质不是宇宙万物之“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与你”之间的关系。

关系是世界的本质,这一观点对心理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心理剧疗法的创始人雅各布·莫雷诺,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完形疗法创始人皮尔斯等,他们的疗法本质上都是在实践马丁▪布伯的哲学。

目录信息

目录
第一章
001
第二章
043
第三章
087
后记
140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我们讨论爱,也就是说到“我与你”的关系。“我与你”,是直接的面对、聆听和交流,与第三者无关。讨论的对象,可以是至高的上帝,也可以是爱情。 最近的枕边书就是这本马丁.布伯的《我与你》。马丁.布伯,这位在西方被公认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的人物,这位20世纪最...  

评分

最近漫游于茫茫的孤寂中寻找答案,缓慢行走于思想的广袤高地中寻找答案。为什么需要答案?因为空虚,因为苍白,因为缺乏意义,因为无所依托,因为百无聊赖。面对这生命本身之无限空虚而带来的无限深渊,要么我们不做思考的沉浸并跟随所谓大众之经验与已有之成规,让自己在其间...  

评分

1.马塞尔·普鲁斯特 感官主义者:非意愿记忆;非意愿记忆是一种身体记忆,意愿记忆是一种大脑记忆。 2.吉尔·德勒兹 无器官身体与生成:大脑/身体的反逻各斯。 3.夏目漱石 《草枕》:非人情—“活在世间,但不属于它”。 4.费尔南多·佩索阿 阿尔伯特·卡埃罗:感觉主义。 ...  

评分

从2018年起,读过的好书都准备写个书评,看过的好电影都要写个影评。这里“好”的定义是我评分在四星及以上。一来是整理自己的思路和心得,二来是与大家共享好的信息。 《我与你》是我2018年读的第一本好书。 作者马丁·布伯是德国著名的宗教哲学家。所谓宗教哲学,意指用哲学...

评分

这本书非常薄,意思也非常简单,但却翻译得极其晦涩。 布伯认为,关系分两种:我与你,我与它。 当我带着预期和目的去和一个人建立关系时,这个关系即是我与它。不管那预期或目的看起来是多么美好,这都是我与它的关系,因这个人没有被我当作和我一样的人看待,他...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真的,对客体关系论本能抗拒,尤其这书充满了一种“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即视感…

评分

因为这本书,重新登陆了豆瓣。回看过去那个沉沦于“它世界”而渴望“我-你”关系的自己,不免唏嘘,庆幸自己熬了过来,如今虽然仍是浮浮沉沉中看不清方向,至少心慢慢沉静下来,或者,更严谨地说,那种偶尔的难得的沉静可以越来越多地体验到了。2010年,曾无限逼迫着自己去顺应“它世界”里的职场规则,试图去经营一个被权威认可和赞赏的“假自体”,同时异常拧巴地通过当时并不自知的“我-你”关系通道和同为病友的@火星的猪妖维持联结和共鸣(公司封锁了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我们于是只好诉诸豆邮,现在看来,那些交流也因此得以保留和重温,也不失为一件幸事)。 如今知道,“它世界”和“你世界”虽然彼此迥异,却并非互相排斥,完全割裂。我也可以同时以“自由生命体”的我和“人格体”的我方式去经验,去寻找,去实现。

评分

这版翻译“接地气”得来却少了一股一气呵成的流畅感,因为原文的行文结构基本被完全重塑,很多内容是译者理解后的再叙述,文学性被丢失掉了。整体的读感是破碎的,要不是已经有了相关的体验,这种缺乏结构与批注的译文本身,会为理解带来极大的障碍。这导致更像是一本逐字逐句的通俗化导读本,需要另寻其他译本以参考。PS: 但是这个译本的后记翻译得很好。

评分

其实看的过程中,一度是有些难过的。 作者把「我-你」关系描述的太完美太神圣了,几乎是最至纯至真的关系了。在「我-你」关系里,抛弃掉所有现实的桎梏,我对你没有预期没有预判,不会去审视你评判你,你知道我所有的想法和诉求,在你面前我就是最真实的我。这种关系真的算是可遇不可求了,我能确认我所有关系中算是「我-你」关系的,也不过是和一个闺蜜的关系。 同时,书里后半段又提到,「在纯粹的关系之中,你确实会感到完完全全的依赖」。在最纯粹的「我-你」关系里,爱不仅仅停留在了物质和肉体上,不仅仅停留在了获得自身的满足感上,不仅仅停留在物质交换上,是思想灵魂的共通。所以才会感到完全的依赖,既需求感。这里就很有意思了。「爱」和「需要」,到底哪个更高阶。

评分

我不确定这本书是不是对每个人都适合,但是它无疑特别适合当前的我。感谢DAISY的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