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為人類總體提供持久的“激情的養分”的文化形式,也是人類的生命個體通過對文學經典的閱讀藉以審視自我確立生命意義的藝術形式。本書呈現的是一個專業讀者在閱讀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以及學術研究著述的歲月中留下的思考印跡,試圖摺射齣一些20世紀中國作傢、學者審視生命自我、文學本體、社會曆史等具思想性和審美性的命題。
吳曉東
黑龍江省勃利縣人。1984—1994年於北京大學中文係讀書,獲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文係現代文學教研室主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1996年赴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擔任共同研究者,1999—2000年赴韓國梨花女子大學講學,2003—2005年赴日本神戶大學講學,2016年被聘為日本城西國際大學客座教授。2001年入選北京新世紀社會科學“百人工程”,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纔支持計劃”。2016年任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
著有:《陽光與苦難》《象徵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史》(閤著)《記憶的神話》《20世紀外國文學專題》《鏡花水月的世界》《從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紀的小說與小說傢》《漫讀經典》等。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拉拉雜雜的文集,卻也不乏亮點。書裏談及他的一些教學方式,吳老師是真的很會培養學生。
评分建構,建構,建構。“揭示”著建構卻從不為建構的書寫感到自疑惶恐。隻是齣離地想到——學術最終的無法自洽,是語言的慣性空洞,是無明還是虛僞,唯一的答案,隻是生存罷瞭,隻有過去的經驗和安全,所謂傳統,經典。誠實的是,文明的碎片。
评分“不定性恰恰是現代人的力量。” “我已經無傢可歸,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傢鄉成瞭異客。”——現代城市知識分子 “真正的悲劇不是齣於善惡之間,而是齣於兩難之間。”——黑格爾 “蓋人文之留遺後世者,最有力莫如心聲。”——魯迅《摩羅詩力說》 “我的晚會是告別/我的宴席是寄語”。——帕斯捷爾納剋 “在記憶和懷想裏生存,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方式吧?” #一些讀時隨手寫下來的小感: 有時候我在想,文學是不是以一種想象去覈實這個世界存在的可能性。人們常以為的不可能之事,從文學緣起,而後在現實中找到瞭想象中存在的真實。11/13 所謂的先鋒性,大概是拾起邊緣化吧。不過是注意到瞭人們常常忽視或以傳統意識去避諱或掩蓋的東西。11/14
评分對於現代文學的漫談,因而也少瞭學院風的文獻理論爬梳,所以看起來很輕鬆。 對文學的理解視角也很獨特有趣,比如有一篇特彆談瞭張愛玲作品裏的“陽颱”,分析的非常精彩。陽颱既是“居室內部空間的延伸,又是外部城市空間的一部分。”
评分一個匯編集,談的內容比較雜,私心更喜歡後麵的六七輯,讀起來親切,時時有啓發。尤其是後麵的訪談,有機會也想體驗這樣課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