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为人类总体提供持久的“激情的养分”的文化形式,也是人类的生命个体通过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借以审视自我确立生命意义的艺术形式。本书呈现的是一个专业读者在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以及学术研究著述的岁月中留下的思考印迹,试图折射出一些20世纪中国作家、学者审视生命自我、文学本体、社会历史等具思想性和审美性的命题。
吴晓东
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84—1994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1996年赴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担任共同研究者,1999—2000年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讲学,2003—2005年赴日本神户大学讲学,2016年被聘为日本城西国际大学客座教授。2001年入选北京新世纪社会科学“百人工程”,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16年任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
著有:《阳光与苦难》《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合著)《记忆的神话》《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镜花水月的世界》《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漫读经典》等。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你老师不愧是你老师x
评分郁达夫与(江浙)现代风景的发现启发尤多,也可适当移用到民国之后的西北边疆开发过程中的一些文人游记与民族志中,也与国族构建有关。“阳台”的空间发明很深入,甚至类似贴着文本的某种精神分析。此次重读,在后面的访谈闲聊中发现吴真挺会带学生的,方法性的指导与示范,可以与王风对学生论文写作的态度(在某篇古琴相关的访谈中提到)合看。莫名想到贺铸诗,彩笔新题断肠句。虽然此处题目或更近义山,“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评分“不定性恰恰是現代人的力量。” “我已經無家可歸,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鄉成了異客。”——現代城市知識分子 “真正的悲劇不是出於善惡之間,而是出於兩難之間。”——黑格爾 “蓋人文之留遺後世者,最有力莫如心聲。”——魯迅《摩羅詩力說》 “我的晚會是告別/我的宴席是寄語”。——帕斯捷爾納克 “在記憶和懷想裏生存,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方式吧?” #一些讀時隨手寫下來的小感: 有時候我在想,文學是不是以一種想象去覈實這個世界存在的可能性。人們常以為的不可能之事,從文學緣起,而後在現實中找到了想象中存在的真實。11/13 所謂的先鋒性,大概是拾起邊緣化吧。不過是注意到了人們常常忽視或以傳統意識去避諱或掩蓋的東西。11/14
评分对于现代文学的漫谈,因而也少了学院风的文献理论爬梳,所以看起来很轻松。 对文学的理解视角也很独特有趣,比如有一篇特别谈了张爱玲作品里的“阳台”,分析的非常精彩。阳台既是“居室内部空间的延伸,又是外部城市空间的一部分。”
评分内容较杂,可略窥吴晓东老师学术口味之一二。喜欢后面的采访部分,真实、亲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