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十四走

黄河十四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先让
出品人:
页数:448
译者:
出版时间:2018-7
价格:298.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5980850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民俗
  • 艺术
  • 民间艺术
  • 传统文化
  • 民俗学
  • 黄河
  • 年画
  • 正能量
  • 黄河
  • 地理
  • 旅行
  • 文化
  • 历史
  • 自然
  • 摄影
  • 探索
  • 纪实
  • 人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民间美术系,他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是徐悲鸿的学生、徐冰的老师,他是80年代考察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的第一人——杨先让。

4年,他14次带领队伍走进黄河流域,足迹遍布8省区,汇集近千张图片,整理出20多万字的文本,一心搜集失落的民艺,只为追寻 中华文明的根。

《黄河十四走》,一部让黄永玉叹为观止的书!

黄永玉、陈丹青、吕胜中、林海音撰文推荐!

台湾汉声首次原版授权,简体版《黄河十四走》经典重现!

——————————

【名家推荐】

《黄河十四走》点明了研究民间艺术的一个方向,一个方法,是一个铁打的、无限远大的可能性。

这一走,就好像当年梁思成、林徽因为了传统建筑的那一走,罗振玉甲骨文的那一走,叶恭绰龙门的那一走……理出文化行当一条新的脉络,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无可估量。

——黄永玉

《黄河十四走》是90年代,也是此前半个世纪中国最为周正而用心的民间艺术图文集,其内容和体裁,介于田野调查、文本分类、历史综述、美学阐发之间。每一页图文背后,都可见先让老师的雄心。

——陈丹青

《黄河十四走》是迄今为止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田野调查最辉煌的,也是今后难再出现的独一无二的成果。

——吕胜中

——————————

【内容简介】

民间艺术是一个庞大的造型世界,实实在在与广大平民共存了数千年,并自始至终沿着自己的规律去进行创造,发展成一深厚而丰富的艺术体系。正是这些典籍不载、正史不论的民间艺术,在很大范围内支撑着一个民族的元气和凝聚力。

自1986年至1989年,杨先让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的组建者之一,率领考察队14次深入黄河流域,考察当地的民间艺术种类、艺术风格、民间艺人、节庆习俗等,足迹遍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8省(区)。在走访中,考察队积累了近千张图片资料,并整理出二十多万字的文本,汇集成《黄河十四走》一书。书中不仅详述了诸如安塞腰鼓、汉画像石、木版年画、剪纸、农民画、石刻、泥(面)塑等民间技艺,还分析了其艺术风格、反映的民俗风貌、折射的文化内涵等,并记录下当时优秀的民间艺人(如刘兰英剪纸、苏兰花剪纸、潘京乐皮影等),为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留下了珍贵的图文资料。

《黄河十四走》以真切的文字和鲜活生动的图片,记录下80年代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让古老的民艺得以传唱至今……

作者简介

杨先让,1930年生于山东牟平养马岛,1939年随家人迁居朝鲜,1944年回国求学,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和创作员,文化部研究室研究员,文化部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教授。

曾获美国休斯敦大学亚洲艺术部文化奖、全美华人教育基金会终身艺术成就奖、中国文联第 11 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等国内外大奖,作品被大英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机构和个人收藏。曾出版著作《杨先让文集》《徐悲鸿》《中国乡土艺术》《与木刻刀结缘50年:我的木刻版画创作历程》《海外漫纪》《艺苑随笔》等。

杨阳,1957年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美术学会会员。

目录信息


作者序——因缘与选择
黄河十四走地图
黄河十四走进程表
第一章 黄河考察前奏曲
第二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三章 山一程•水一程
第四章 望洋兴叹
第五章 恍兮惚兮顿悟理
第六章 尾声在山东之外
第七章 蓦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
黄河十四走图录
青海省
甘肃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陕西省
山西省
河南省
河北省、北京市
山东省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黄河是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生命河。依黄河而居的先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从邈远的史前时期,绵延数千年,它们植根在老百姓的日常,随同生活的变迁,固然会有生长,有发展,但也会有消亡。“今天,残存的古老民俗正面临前所未有剧烈的文化转型危机”,杨先让在《黄河...

评分

自“五四”以来,中国的美术教育从欧洲引进了西方造型体系,并对文人画体系有所创新和探索,但民间美术领域的研究却一直是空白。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十年“文革”中破“四旧”,加上老艺人相继离去,让视觉艺术的民间美术在中国几乎濒临灭绝。 1987年夏至19...  

评分

黄河是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生命河。依黄河而居的先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从邈远的史前时期,绵延数千年,它们植根在老百姓的日常,随同生活的变迁,固然会有生长,有发展,但也会有消亡。“今天,残存的古老民俗正面临前所未有剧烈的文化转型危机”,杨先让在《黄河...

评分

谁能比他更亲近民间艺术?民艺在历史交错重迭的光影间摸索出路,上世纪80年代,中央美院教授杨先让率队“黄河十四走”,给夜深风寒时的民间艺术家以慰藉。那一走是发掘,是抢救,是呐喊,从“土坷垃”里拾掇起灿烂的中华文明。10月24日,杨先让再“走黄河”,首站来到潍坊。“杨洛书木版...  

评分

4年,14次走进黄河流域,经过8大省区, 收集近千张图片,留下20多万字的文本—— 这一连串数字背后, 是杨先让和他的队伍搜集失落的民间艺术的足迹, 黄永玉曾用被“震傻了”来形容这一壮举, 而这支队伍从始至终只有一个目的: 追寻中华文明的根。 2017年,87岁高龄的杨先让先...  

用户评价

评分

一转眼这套书都再版了,真是感慨万千……我手头那套是03年版的,4年前入手的。

评分

(内容5星,这个评价只针对内文设计)简直是丑绝人寰,丝毫无设计可言,胡乱排版,一个对页上能有四五种字体,丑得影响阅读。如果这是几十块的杂志还可以忍,但这是快300块的书哎!对不起杨老师的心血,期待其他出版社再出新版。

评分

【藏书阁打卡】【2019016】内容没得说,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真让人大开眼界,不禁感慨中华民族民艺的博大精深,妥妥地涨知识。那个年代,交通通讯不便的情况下,耗费如此心力,对民间艺术进行考察,艰辛自不必说。但可能是家庭出身的关系,杨先让对民间艺术未能固守传统表现了过分的惋惜,对金钱带给农村的改变表示了些许的嫌弃,未能理解这些变化,有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疏离感。 看到腰鼓的内容,想起来自己小时候也会打,现在却忘干净了,其实也挺唏嘘。 内容瑕不掩瑜,但装帧实在不能忍,1、连页未切边,关键切开以后里面两页均为空白,感觉纯粹是为了圈钱才做如此设计,本来可以省下一半的纸张。2、排版惨不忍睹,一页上同样的内容,能变换四五种字体,看得莫名其妙。

评分

建议读台湾汉声版本

评分

在中文图书普遍只算及格的情况下这套我给满分。看到旧版书评里有讲装帧排版对比起内容,旧版没看过,这版的我是很接受。开头杨老师讲黄永玉说他“老在别人地里忙”,又讲自己“近六十岁的人,在绘画艺术上正是做最后拼搏的阶段”,说实话光是这两点就应当点赞。你圈很多在自己地里忙的人到了六十岁差不多都自我感觉极其良好,别人地里算个鸟,更别说觉得还要再拼搏一下了(要拼的就是抬自己作品的市场价格)。在民艺大批消亡的现在,不要说中国艺术史了,人类学社会学都应该给杨老师记一笔。还有当年应该是有不少影像资料的,甚至据说还有一部《大河行》纪录片,不知道现在还能看到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