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当代著名电影评论家、影评人黄爱玲的经典代表作,内容包含了作者2002年以来创作的近百篇重要的电影评论文章。
黄爱玲的电影文字独具一格,篇幅短小,优雅动人,注重个人感受,不摆理论架子,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作者具有真正的将电影和人生融为一体的感知力。电影在书中不是文本分析对象,而是一个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正如戴锦华所言:“爱玲的影评文字一如其人,素朴而典雅,平实而醇厚,娓娓道来,余味悠长。在观影谈影间,她投注了自己生命的晖光与温热。”
作者尤爱法国新浪潮电影、香港本土电影,并对日本经典电影和大陆第五代导演作品有极为精深的研究,是所有电影爱好者必读、必备的观影手册。
婉约、感性、妩媚的文字,细腻敏慧、人情练达的观察,高尚幽雅的品味。黄爱玲的影评,真的很可能是香港有史以来罕见优美的评论。这里面蕴涵着的是个宁静、平和和充满人性悲悯的至善世界。得以进入这个世界,只能说是一种幸福。
——舒琪
黄爱玲,资深影评人。1976—1985年游学法国,攻读电影,曾担任香港艺术中心电影部负责人、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在电影资料馆工作期间,黄爱玲结合大量丰富的资料,历年编著了香港电影研究专著十多部,并参与影片修复计划。其编著的《诗人导演——费穆》一书被公认为最具分量的费穆研究专书。
很想表达下对封面和书名的喜爱,从拿到《梦余说梦》那一刻就爱上这红色朦胧的设计,也在猜测书名是否和红楼梦有丁点儿关系,果真开篇就讲红楼...原来“自幼爱看电影,想来跟我贪睡多梦有关”,源自“驴背寻驴寻到死,梦中说梦说成灰”。 本书是作者电影随笔集,但不是简单粗暴...
评分老实说,感觉自己并没有什么资格来评价这本《梦余说梦》,因为书里提及的很多老电影都没有看过,特别是前面部分的欧洲导演和电影,非常陌生。直到出现小津安二郎、李安、李沧东、杨德昌、侯孝贤、是枝裕和、贾樟柯这些,才慢慢有些熟悉感,提及的影片,才有一部分是自己曾经看...
评分“我庆幸,红气球始终都没有离弃过我” 在三体人占领地球之前,做梦大概是人类自由的最后底线了。一个人可能被命运无情地折磨羞辱,可能被穿红背心的狗熊踩在地上摩擦取乐,可能无论怎么努力也实现不了小小的理想,可是只要还有做梦的自由,就多少还不至于惨得一点人的尊严都不...
评分书一打开,是一些老电影的剧照,之后为作者各个短篇的合集,根据主题类别进行归集。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观影数量之多,自小与电影结缘,将兴趣发展开来,又是多么幸福。 介绍老电影的部分,我看得比较粗略,因为没有看过,只能尽量代入作者的描绘和感想中去。比较有共鸣的是讲到李...
评分文| 淹然 香港影评人对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五六年前在电影杂志社上班,有机会看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历年的年度特辑。其中最好看的部分,就是学会评审的内部记录,统统回家复印下来。谈演技,谈视听,谈意识形态,实实在在,别开生面。 大概因为香港影评人处在一个特殊的地...
真好。
评分4.5 依然是曼妙而芳香四溢的美丽文笔,依然是对电影“影痴”级别的深情爱恋,按照她的老公雷竞璇的说法,黄爱玲读英文中学,少年时期中文根基不如老公,由此更可见爱玲的审美天赋;早年比如巴黎求学时期同样饥不择食看电影;书中从小津沟口,到是枝裕和林权泽到娄烨,熟悉的部分全然拜倒在她的天然的感受力之下;写到的早年老上海及孤岛时期、香港五六十年代的电影看过的太少,深陷阅片不足的焦虑;几位追忆黄爱玲的附文都情真意切,贾樟柯写的格外深情,生活太苦涩,正如爱玲安慰朋友的话:“出来看场电影吧。”
评分同样庆幸,红气球始终都没有离弃过我。
评分黄爱玲以她的文字,至少让我确证“影评”并非低人一等的文类。她将自己的才华禀赋、人格魅力和对电影及其所代表的生活方式的热爱,各各融汇其中,将做梦甚或梦想的大部分年华都给予电影,吸纳、消化、批判,而后淬炼出你面前的这些释梦话语。
评分更像是散文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