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带有强烈主观特色的讲述西方建筑史的图书。书中作者重新梳理了包豪斯短暂的历史成就、包豪斯风格、包豪斯教育体系和包豪斯理想等。作者还亲自到德国拜访了包豪斯的三次迁徙之地,在各地的档案馆进行了相关文献研究,同时,她还采访了超过20位如今仍然与德国包豪斯领域相关的从业 者。这让她得以跳出传统包豪斯历史研究仅仅是根据历史线来写作的方式,将历史从过去延续到现在。
“关于包豪斯在德国本土的历史以及它在美国和中国的传播,本书并未陷入对传奇的盲目崇拜,而是用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去尽量接近真实。相对于严肃刻板的设计史著作,这是一本大胆有趣的读本。”——欧宁(前《天南》主编,现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
“这本书跳出了历史的框架来观察包豪斯历史,作者个人的洞见和观察让历史本身变得鲜活。”——青山周平( 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张云亭,资深记者、编辑。曾任职于《surface china》、《商业周刊/中文版》、《新视线》等杂志,发起设计工作室旧好、DEMO,现供职于《第一财经周刊》。长达九年时间在建筑、设计领域进行持续的报道,访谈对象包括了国内外著名建筑师事务所和设计公司、设计咨询公司,见证了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2020ReadingChallenge11 SetOnACollegeOrCampus 新世界的城市在一种慢性疾病的长期煎熬下狂热地生活,他们永远年轻,但从不健康。
评分更似mook,深入浅出,感谢梳理
评分史料丰富,设计精美
评分总体还是有亮点的,比如整理归纳的信息图,比如作者亲自去德国采访的资料,可惜没把采访内容也刊登出来。不过这本书并非点出包豪斯被误解了什么,而只是以记者的视角,解释包豪斯是什么。她的出发点是觉得身边的人都误解了包豪斯,然而这个出发点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验证的推测。不能推而广之的猜想就成为了“我即世界”的误解,也就是传播学中的第三者理论了。 包豪斯包含太多内容:教育制度与教育理念;现代主义风格,建筑、摄影、平面设计、字体设计;共产主义的平等理念。从德国开始辐射到美国,在美国完成了资本化包装的过程,向全球蔓延,定义现代都市与现代生活。在印度、日本、南非、中国都有包豪斯的实践、继承与延续。对于非研究者来说,要正确点出“理解”与“误解”都太难,最后就只是泛泛而谈,还是带着“偏见”看世界吧
评分翻完看看题目有点恍惚…大概作者想表达包豪斯没有那么厉害的意思?但是对于包豪斯他好像也没有挖出来什么东西,尤其是在中国这一章着墨不深,对包豪斯的国人崇拜心理没有进行深入的解读。还有就是承载章节名称的橘红内页晃的人眼睛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