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呈现的是上世纪70年代的残酷青春,故事展现了库文轩、库东亮父子的荒诞命运,展现了生命的卑微与顽强,青春成长的烦恼与历史的荒诞不经。库东亮的父亲库文轩一直被认为是烈士邓少香的遗孤,稳坐油坊镇书记的位子,而突然到来的一个烈士遗孤调查组认定库文轩是冒牌的,把他列为阶级异己分子,父亲的地位一落千丈,随之而来的是父亲被隔离审查,发配到向阳船队改造,母亲与其离异。伴随着父亲的倒台,库东亮也没有了往日的趾高气扬、专横跋扈,他成了众人嘲笑的对象,七癞子和他姐姐也敢公然抢他的奶油面包,而他也由此获得一个代替他姓名的外号“空屁”。父母的离婚给了他两堆不幸的礼物,一堆是父亲和船,一堆是母亲和岸,他只能选一样,他必须选一样。他选择了父亲。
由于库东亮对船队一切的讨厌使他很孤单,无事可做的他开始研究母亲留下的工作手册,并在船舱里悄悄地监视父亲与每一个女人的对话,而当自己龌龊的行为被父亲发现,导致父亲大发雷霆并把他赶到岸上。再次回到岸上的库东亮同样也没有什么好的待遇,粮油加工站里的所有女工和农具修理厂的男工都讨厌他,提防他。他更是他母亲的一个不受欢迎的客人。看透了这一切的库东亮知道虽然母亲还是在岸上,但岸上已经没有了他的家。于是库东亮与岸上生活彻底决裂,他没有了对重回岸上生活的幻想,安心地与父亲漂流在金雀河上,过着鱼一样的生活。
回到船上的库东亮开始逐渐习惯河上的生活,同时他在船上也找到了很多乐趣,听河水说话,收集河流上的漂浮物,用罐头打捞别的东西。然而当漂亮的慧仙出现后,库东亮被迷住了。已经经受不了任何风言风语的父亲在听到库东亮调戏妇女的谣言后选择了喝农药自杀,自杀未遂的父亲随后又绝望地发现惟一可以证明自己身份的鱼形胎记已经模糊的几近消失,不忍看见父亲绝望的库东亮决定再次上岸。他为了给父亲一个安慰,把即将迁走的邓少香烈士纪念碑拖到了船上,这块沉重的纪念碑是他送给父亲惟一的一件礼物。抚摸着这块刻着邓少香浮雕的纪念碑,父亲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父亲把纪念碑当做了自己的母亲,而*后父亲选择与母亲一同长眠于金雀河。
苏童,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创作发表了《桑园留念》《罂粟之家》《妻妾成群》《红粉》《妇女生活》《米》《河岸》《黄雀记》等长中短篇小说,其作品如《妻妾成群》《红粉》等先后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短篇小说《茨菰》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河岸》获第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长篇小说《黄雀记》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这小说我读得很腻歪,但因为是苏童,我就还是把它读完了。读完就解脱了,以后我不再读苏童了。苏童小说,新的旧的,到此为止。 库东亮一家的命运,勾起我的阅读欲。可没过几个章节,船上来了女孩慧仙,慧仙慧仙,从女孩蹦到少女,再蹦到女人,形象还算丰满,故事就草草地收场...
评分厘清认识是起点,补写民族史是落脚点。 如果你认真回忆一下,便会发现,苏童的小说中历来没有英雄形象。《河岸》这部小说也是这样。英雄,在我们的民族,历来是被曲解的对象——无上的地位、无暇的人生,难以担当的担当被民众强加。或许正是基于这一点,让我有理由相信,《河...
评分青春期对于许多人来说,大概都是丑陋的。匆忙,慌张,羞耻感,狼狈,错误百出。 上世纪70年代对于我来说,是小城的孩提时代,外婆的中学,顽皮的童年。但比我大八岁的小舅却是正处在他的青春期。他上初中,一到放学摊开作业本就揉一个纸团塞嘴里,去厕所数小时不归,家...
评分中秋打算回家,在学校图书馆里转了半天,最后挑了一本苏童的书。 河岸。 我没有文学素养没有鉴赏能力。所谓的苏童,给我的印象并非是传说中有着近乎病态想象力的作家,有着一个让人不能承受的世界的男人。 我只是单纯的喜欢他朴实的文风。 也许不能叫做朴实。 我坐的夜班车,...
评分苏童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作家,我曾经钟情于他的《妻妾成群》,哲学老师说那里是有一种哲学在的,只是才识浅薄的我未能品出。但是当我读完这本《河岸》时,我又对苏童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个人是很喜欢作家借用一个少年或者少女作为主角来贯穿整部作品的,《金陵十三钗》和《...
这本书到底想说什么(゚o゚;
评分只能给三颗星,主角遭遇的发展值得花时间不停的看下去,让人产生不停读下去的欲望,但是结局过于突兀和荒诞,我看了心里空落落的,差评。书里的和性有关的描写还是很压抑,和《米》差不多,让人怀疑苏童是不是阳痿。
评分河与岸两个意象对立的设计还是有点巧妙的。前半部太冗长累赘,读来乏人。
评分不太像苏童
评分不太像苏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