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帕林顿,牛津大学细胞分子学教授、分子药理学家、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院士,著名的媒体科普类专栏作家,著有《更深的基因组:为什么人类基因组比眼睛更多》。他曾在国际著名科学杂志,如《自然》《细胞生物学杂志》,发表80余篇专业文章。约翰·帕林顿主要研究生殖和早期胚胎发生的分子机制,以及理解细胞信号传导的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方法。
这本书是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科普类书籍。近年来在国际上,基因组编辑技术开始用于白血病、艾滋等疑难杂症的治疗上。我国“十三五”发展计划将重点发展基因组编辑技术,了解这一技术对于大众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书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作者是牛津大学细胞分子研究的专家,对基因组编辑技术有着领先地认识。
这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科普著作。作者从人类最初的基因工程研究开始,全面讲述了基因工程的发展,基因组编辑技术在生物育种、临床治疗、农业、科研领域的运用以及未来的发展。在基因组编辑的过程中,找到一把自带“导航系统”的“基因剪刀”至关重要。CRISPR/CAS9就是近年来出现的“基因剪刀”,因其构成简单、编辑效率高且容易操作,成为基因组编辑炙手可热的工具。它可以为我们提供治愈HIV,遗传疾病甚至癌症的方法,有助于解决世界饥饿危机、建立疾病研究模型甚至改造人类基因。
然而,如果我们真的要把基因组编辑的巨大潜力用于人类,那么全面了解这项技术的影响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决定基因组编辑技术是否真的应该开启人类设计生命的新纪元。
你希望世界上有一个跟你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吗?你希望未来的世界被那些人工合成的生物所占领吗?你希望我们可以不衰老、每个人的疾病都会被治愈,每个人都长生不老吗?想必当你看到这样的问题时,你的内心可能正在做着激烈思考与挣扎。重新设计生命,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件很遥...
评分 评分基因组编辑技术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 人类对自然界生物的改造包括许多方面,过去我们通过驯化动物来获得野生物种,如把野猪驯化成家猪等;世界上的粮食也都来源于“草”的变种。人们通过这些动植物的育种尽可能获得高质、高产的农副产品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现...
评分罗振宇曾经在其节目中说过,有两个话题是万万不能再饭桌上谈的,一旦涉及,轻则不欢而散,重则割袍断义。这两个话题其中一个就是转基因。 《重新设计生命》是本为基因技术做科普的书籍,其小标题是“基因组编辑技术如何改变世界”,作者约翰.帕林顿是牛津大学细胞分子学教授、...
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一些问题如伦理等的介绍
评分这个时候很想推荐一本基因编辑的科普书,为什么呢?“定制婴儿”事件出现,其实大家都还没有准备好,对伦理的探讨只是一方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于绝大多数人对基因编辑的科学原理一无所知。 为什么这项技术能治疗癌症?如果生命像电脑文件一样可以被随意修改将会如何?定制婴儿是未来福音还是末日预言?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应该建立在对基本科学原理的了解基础上。在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放方面,饱受争议的转基因食品就是其中之一,现在要面对科学应用直接从动植物跨越到人类的事实,那么另一个关于人类发展的、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于遗传对人类发展真的更重要吗?对人的重新塑造,先天和后天因素分别起多大作用?距离人类首次阅读基因组大约过去10年,改变生命密码的决定是否应该慎重再慎重。
评分基因组编辑技术正在改变世界。人类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脚步越来越快了,我们拭目以待。
评分前半部分关于基因编辑技术、光遗传学、干细胞技术、合成生物学的硬科普还蛮轻松有趣的,后半部分展望式地探讨科技发展与文化伦理间的矛盾则有点儿沉重,且能让人感到这其实是并行的两条演化线,最惨烈的是,科技最终必将抛开拖后腿的人性绝尘而去,就像前不久贺建奎干的那样,就像再前不久纳粹干的那样。
评分重造人类的困惑 基因编组技术,是否也会有一天使人类能够获得一些从动物界其他物种中借来的全新状态?比如一个人是否可以获得像狗一样灵敏探测气味的能力,猫的夜视能力,甚至海豚长时间潜水的能力?这里有一个潜在的问题,因为生物的这些性能都是花了几百万年的时间演化来的,并且穿插在其他的演化改变之间,所有的改变组合在一起才形成了每个物种特有的特征,现在我们完全不清楚这些特征是否能在人类中设计出来,并且正常发挥功能,而不会对人体其他部位造成有害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