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霞是我的好友,也是我认识的所有外国人中,非常了解中国烹饪的一位。这本屡获殊荣的《鱼翅与花椒》无疑是很多外国人写中国食物的书籍里极为鲜活有趣和精准的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这里是中国,一个奇妙的饮食大国。
这是关于中国菜的故事,也是一个英国女孩的中国历险记。
扶霞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第一次与四川料理相遇时的神魂颠倒、亲眼目睹鸡鸭被宰杀时的惊吓、体验千变万化的刀 工、对养生饮食的叹服、品尝珍稀野味时内心的道德两难……
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熟悉的中国菜。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甜,就像悠闲的四川人,总是带着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领袖人物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
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扶霞·邓洛普 Fuchsia Dunlop 在牛津长大,于剑桥大学取得英国文学学士学位,其后于伦敦亚非学院以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获得中国研究硕士学位。一九九四年,扶霞在获得了英国文化协会奖学金补助后,前往中国四川大学就读一年;其后又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接受了三个月的专业厨师训练,成为该校第一位外国学生 。
扶霞着有三本书,分别是《四川烹饪》、《湘菜谱》、《鱼翅与花椒》。她在BBC中文频道首度与中国当地电台合作时,担任与成都电台合作的《吃东吃西》电台节目共同制作人,这是一系列以饮食为主题的双语节目。她的文章曾刊登于各大报章杂志,包括《金融时报》《纽约客》《美食家》《四川烹饪》杂志等。她的作品也先后赢得了许多奖项。二〇一〇年,湖南省政府特别颁奖以肯定扶霞对湖南料理国际化的贡献。
扶霞在最近十年里,长期从事演讲与烹饪示范工作,有时是独立进行,有时则是和中国厨师合作,足迹踏遍了巴塞罗那、悉尼、纽约、加州、都灵、北京、上海与成都。她还曾担任过中国烹饪旅行团的领队。扶霞目前是伦敦水月巴山餐饮集团的顾问,负责对这家川菜馆的菜单提出建议,同时指导或协助员工训练,以及接待媒体的采访。
扶霞的课题太让人羡慕了!她竟能以研究少数民族为由留学中国的美食之都,名正言顺地逛吃逛吃。从四川到甘肃到湖南,从烹饪学校到市井乡村到香料产地,扶霞的研究不可谓不投入。因此,在读到《鱼翅与花椒》一书时,不免惊讶,字里行间似乎真能挑动味蕾、唤醒通感。大多数生于中...
评分 评分我从小就吃不了辣,一点点辣就会淌鼻涕,所以吃到辣味就会停下来再也不碰那碗菜了。但是看了扶霞的《鱼翅与花椒》,我就在想我不吃辣错过了多少美味啊,要是我能吃辣就好了。连英国小姑娘都能受得了陌生的麻辣味,我真是太没用了。真想合上书就跑去吃重庆火锅锻炼吃辣的能力,...
评分2018年已读079:一个英国人关于中华美食的探险,所谓“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已读过不少,其优点多在于“去熟悉化”,让我们从习以为常、习焉不察的日常中发现另一种更新鲜、更鲜活的事实。与纯粹的旁观者角度不同,在经历自身文化对中国饮食的成见、初来乍到所面对的文化冲击、体验与磨合之后的文化认同,作者也完成了从置身事外到融入其中的角色的转变。只是与国人不同的是,作者在打破饮食禁忌的同时,也在反观与反思这些禁忌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最触动的一点是作者称自己在书写成都的“墓志铭”,当然不只是成都,时代突变中的种种急功近利、暴殄天物之举,早就无法用“发展”作为借口了。
评分看了看试读,现代汉语语文水平之差,只配去饲喂小学鸡。
评分向大四川美食和这位四川译者致敬!本地人才写得出的美食风物啊,什么是土创?这就是土创!来自本土译者滴二次创作!
评分写得真是太好了,翻译得也非常棒,强烈推荐给大家
评分大家最喜欢的那种中国通洋人,吹中国文化,批判中国现实,两面都讨巧。感到悲哀的是,不论作者多么强调自己融入中国社会(甚至是底层社会),也无法磨灭她只是来中国旅游与消费的罢了。一种侃侃而谈的二道贩子传教士,不是她的错,但仍然悲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