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的回归

自行车的回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法]弗雷德里克· 赫兰
出品人:
页数:260
译者:乔溪
出版时间:2018-4
价格:59.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52032155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自行车
  • 交通
  • 社会学
  • 欧洲
  • 社会史
  • 物质文化
  • 科普
  • 新知与世界
  • 自行车
  • 骑行
  • 环保
  • 城市出行
  • 休闲运动
  • 绿色生活
  • 健康生活
  • 可持续发展
  • 自由出行
  • 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荣获“深港书评”2018年度(非虚构类)十大好书☆

自行车,一个看似很普通的物件,却折射出人类生活与社会经济的演变。早期的自行车如何挑战了马的运输霸权?为什么荷兰人比法国人更爱骑车?汽车真的比自行车更快吗?如何评价免费租用自行车、可折叠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增加自行车专用道 是否可以促进自行车的使用?……

本书回顾了年代、阶 层与生活方式谱写的自行车史,探讨了同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与自行车自身的技术特点,娓娓道来了一部欧洲城市市民出行历史。

城市发展至今,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问题已给大多数人造成困扰,一套新型城市出行系统呼之欲出。在未来,面对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危机,自行车将成为人类走出困境的方案之一,令城市变得更加平等、和谐,更具人文精神。弗雷德里克•赫兰将在本书里描绘他心目中的未来新城。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赫兰(Frédéric Héran),法国经济学家、城市规划学家,里尔第一大学经济学副教授,里尔社会与经济研究中心学者,近年来在法国期刊杂志上发表多篇关于城市自行车的文章,其中包括《自行车,未来的答案?》《关于交通方式的普遍速度:重新审视伊万•伊里奇》等。

目录信息

致谢
引言:来去自如,城市穿梭
文化?地形?气候?甩开那些陈词滥调
年代、阶层与生活方式谱写的自行车史
历史的车轮:纵观城市交通政策
一枚民族身份的印章
国际比较之火花
了解过去,展望未来
第一章 19世纪:现代性的标志
革新的凝萃
一匹机械马?
运动或旅行,速度或发现
一场解放自我的游戏
自行车道的首次规划
自行车与公共交通
飞跃式发展
第二章 20世纪上半叶:自行车的广泛传播
人人皆用自行车
平均主义的出行方式
汽车的飞跃发展
横行霸道的小汽车
有轨电车消失了
汽车游说开始行动
扩大规划自行车道
助力自行车的发明
第三章 黄金三十年:自行车的没落
法国独特风景线:助力自行车的惊人飞跃
法国当局对两轮机动车放宽政策的后果
终于,汽车流行起来
美洲乃灵感之源
论城市对汽车的适应
无路可走的步行者与骑行者
恶性循环
实用自行车的没落
褪去色彩的自行车与城市骑行者
第四章 20世纪70年代:反弹式回归
轻轨、地铁、巴士——公交复兴
道路投资及其结果
“小汽车,受够了!”
骑行运动
70年代,单车归来
荷兰与德国当局的务实回应
英国当局的自由主义回应
法国当局的摇摆回应
七零八落的自行车道网络
被高估的自行车事故率
第五章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迎回单车的崎岖路
在德国:交通流量节制
在意大利:交通限制区
在法国:交通节制的尝试
德法情况大不同
“自行车城市”政策的成与败
公交系统与自行车的复杂关系
小汽车——大卖场的宠儿
欧洲各国的自行车新政
“自行车革命万岁!”
第六章 2000年:华丽回归
北欧的“自行车复兴”
在英国:行为习惯的革命
在法国:自行车重返市中心
共享单车好处多
成本与资金问题
骑行的复苏遭遇阻力
环保理念论调偏低
健康理念前来声援
经济理念随后即到
第七章 自行车城市不是梦
有了单车系统,城市从此平静
降低车速更安全
自行车防盗有妙招:上锁、车棚、警惕高
实用自行车形象大转变
建立环保交通系统
电动助力自行车
再次征服大众,满足各类人群
机构在自行车城市政策中扮演的角色
第八章 展望未来:2050年的自行车
面对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
全新的社会憧憬
未来交通“鸡尾酒”,自行车作主料
创建高性能的自行车系统
环保出行理念改变城市
重返现代性
沸腾式的终极回归
结语:自行车,社会的选择
缩写与简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1815年4月,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猛烈爆发,高达40千米的火柱带着灰烬喷薄而出,太阳在灰霾下接连数月都黯然无光。1816年被称作“无夏之年”,粮食的收成微薄,饥饿很快蔓延开来。人们不得不杀死成千上万的马匹来度过灾年,于是开辟新的代步工具已是迫在眉睫。32岁的卡尔·德...

评分

1815年4月,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猛烈爆发,高达40千米的火柱带着灰烬喷薄而出,太阳在灰霾下接连数月都黯然无光。1816年被称作“无夏之年”,粮食的收成微薄,饥饿很快蔓延开来。人们不得不杀死成千上万的马匹来度过灾年,于是开辟新的代步工具已是迫在眉睫。32岁的卡尔·德...

评分

1815年4月,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猛烈爆发,高达40千米的火柱带着灰烬喷薄而出,太阳在灰霾下接连数月都黯然无光。1816年被称作“无夏之年”,粮食的收成微薄,饥饿很快蔓延开来。人们不得不杀死成千上万的马匹来度过灾年,于是开辟新的代步工具已是迫在眉睫。32岁的卡尔·德...

评分

1815年4月,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猛烈爆发,高达40千米的火柱带着灰烬喷薄而出,太阳在灰霾下接连数月都黯然无光。1816年被称作“无夏之年”,粮食的收成微薄,饥饿很快蔓延开来。人们不得不杀死成千上万的马匹来度过灾年,于是开辟新的代步工具已是迫在眉睫。32岁的卡尔·德...

评分

1815年4月,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猛烈爆发,高达40千米的火柱带着灰烬喷薄而出,太阳在灰霾下接连数月都黯然无光。1816年被称作“无夏之年”,粮食的收成微薄,饥饿很快蔓延开来。人们不得不杀死成千上万的马匹来度过灾年,于是开辟新的代步工具已是迫在眉睫。32岁的卡尔·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豆瓣评分很奇怪,五星和三星特多,但我觉它四星是不成问题的。全书很详尽地梳理了自行车在欧洲人出行生活中的历史演变,可说既是社会文化史,又结合调查分析,最终还归结到公共政策,极具参考价值。不仅如此,它还可以让我们看到,立体交通、环城高速、单行道、步行街、大型超市这些是如何兴起演变的,中国在诸多方面可说都重演了一遍欧洲的历程,也因此自行车的发展可为镜鉴。他当然是在为自行车辩护,事事从自行车视角出发,但这确实是很难驳倒的雄辩,因为他几乎考虑到了方方面面。当然,作者所说的“自行车主义就是人文主义”,这看来非常法国味,但他也清醒地看到各个因素对自行车出行的影响,深知这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的选择”。

评分

讲的内容还多,但说得非常无聊。

评分

挺可惜的书,这么有意思的题材,但是后半部分写得主题游离。而且当作者把视野由自行车的早期欧洲发展史放小到只讲法国这样一个不典型自行车国时,便发现给历史学家写成自行车历史或许更为有趣。这样的题材中国不大可以写吗?从曾经的「自行车王国」到现在的共享单车世界。可惜从一开始就觉得国内想不到写这些。

评分

关于欧洲各国自行车历史的材料很有意思,但后面有点凑字数的感觉

评分

欧洲的自然环境良好,跟崇尚自行车出行不无关系,尤其值得年轻人借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