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之战

无情之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信出版集团
作者:[美]约翰·W.道尔
出品人:见识城邦
页数:440
译者:韩华
出版时间:2018-12
价格:6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08685861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二战
  • 历史
  • 日本
  • 太平洋战争
  • 约翰·W·道尔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世界史
  • 种族
  • 悬疑
  • 战争
  • 人性
  • 背叛
  • 阴谋
  • 心理
  • 复仇
  • 黑暗
  • 生存
  • 抉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人看来,太平洋彼岸的岛国日本生活着一群“小男人”。这些人时而恭顺,时而好战,是原始人、幼童和疯子的综合体。

相反,在日本看来美国才是威胁亚洲的魔鬼和野兽。日本作为神选之民,有责任带领亚洲其他国家抗击列强,吊民伐罪。

种族主义一旦成为战争工具,其威力堪比任何枪炮,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精心设计的宣传策略下,种族偏见助长了暴行,暴行又煽动起更严重的种族仇恨。

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但种族主义并未消失,反而扎根于现代社会,伺机再次燃起战火。为了将人们从种族主义和战争的恶性循环中解放,普利策奖获奖作家约翰·W. 道尔从一个崭新的角度为我们剖析并展现出了“二战”中日本和美国间的那一场“无情之战”。

----------------------

【编辑推荐】

·普利策奖获奖作者作品,《拥抱战败》姊妹篇,前美国驻日本大使推荐。

·从独特角度解读日本和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的变化与挣扎。有助于理解现代美国对华政策。

----------------------

【名家推荐】

一本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一本日本和美国双方都需要的,有力、动人、公正的历史作品。

——约翰·托兰(John Toland)(普利策奖获奖作品《日本帝国衰亡史》作者)

美国和日本战争史上最重要和具有原创性的作品之一。

——纽约时报

战后的一代最需要的一课,行文流畅、细节丰富,充满说服力。

——埃文·O·赖晓尔(前美国驻日本大使1910—1990)

作者简介

约翰•W•道尔(John W. Dower)

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历史学教授,美国艺术科学院院±,美国历史学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是近现代日本史和美日关系,是相关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著作多次获包括普立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在内的重要学术奖项。他的《拥抱战败》获普利策奖。

-------------

译者简介

韩华

四川隆昌人,历史学博士,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曾出版专著《民初孔教会与国教运动研究》《罪证——从东京审判看日本侵华鸦片战争》;译著《孔门理财学》《审判山下奉文:战争罪与指挥官责任》等七部。曾在《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日本侵华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信息

序言
由于在太平洋战争中交战双方出现的被扭曲的观念与无节制的暴行,正如读者将发现的一样,太平洋战争(the Pacific War)也因此提供了一个从历史角度对种族主义与战争进行相当绝佳的观察机会。
------------------
第一部分 敌人
-------
第一章 种族战争的模式
对上百万的战争参与者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一场种族战争。战争暴露了原始的偏见(prejudices),并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种族骄傲、自大与愤怒所激化。最终,它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场种族意识上的革命,这场革命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
第二章 “认识你的敌人”
所有这些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宣传,全都可以被视为混杂了真假参半内容和虚张声势空话的大杂烩。
-------
第三章 战争仇恨和战争罪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曾两次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历 史学家艾伦·内文斯(Allan Nevins)发表了一篇名为《我们如何看待战争》(How We Felt About the War)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评论道:“在我们所有的历史中,或许日本人比其他任何敌人都更加令人憎恶。”……在综合了历史性遗忘、选择性报道、集中宣传与一场真实野蛮战争的社会背景下,暴行、战争罪行对种族和文化偏见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
第二部分 西方人眼中的战争
-------
第四章 猿人及其他者
反日种族主义情绪这一层面的典型特征是借用亚人类或非人 类(nonhuman)的表述方式,将日本人视为禽兽、爬行动物或昆虫类(猿人、狒狒、大猩猩、小鼠、大鼠、毒蛇、响尾蛇、蟑螂与害虫——或者,比较间接的词语像“日本兽群(the Japanese herd)”等等)。诸如此类的比喻五花八门,为数如此众多,这些比喻有时看似随意,又几乎算得上是独创。
-------
第五章 小男人与超人
从诸多的理论和细节中,有三组简单的词汇脱颖而出,成为 定义日本国民性的核心概念。第一组:这组词汇通常与原始人、部落民族有关;第二组:该组词汇涉及幼稚和不成熟的特征,延伸到青少年犯罪和帮派行为;第三组,这组词汇则借鉴诊断精神、情绪疾病时使用的临床医学词汇。
-------
第六章 原始人、小孩和疯子
一些典型的日本人形象的伴生物是小男人的变种,尤其是以 下三种概念:其一,日本人被描述为部落中(或“未开化的”)的原始人或野蛮人;其二,日本人也被认为是幼儿,适用于有关儿童时期创伤和青少年时期行为的理论;最后,日本人还被视为几乎是疯子,是患有严重的集体性心理障碍疾病的一个种族。
-------
第七章 黄种人,红色人种和黑人
西方人过于强调日本人是“黄种人”或来自东方的威胁,这很 有可能会变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这种公然的白人至上主义极易促使中国乃至所有亚洲人民站在美国人和英国人的对立面,转而建立起日本人所呼吁的一个紧密团结的反白人种族联盟。
------------------
第三部分 日本人眼中的战争
-------
第八章 净化自我
在战争期间,日本人通常称自己是世界上的指导民族(shidό minzoku)。像他们的美国与英联邦敌人一样,他们运用了各种各样的隐喻、图像、影射攻击性词语(code phrases)与概念来确认自己的优越性,以满足从贬低非日本人的身分到详尽阐述及肯定自己独特品质的需求。
-------
第九章 恶魔般的他者
英美敌人的形象在从鸟类到兽类、从爬行类动物到虫子等各 种形式间转换。战争早期的一幅漫画将南亚的英国人和美国人分别描绘为一条鳄鱼和一条蛇。另一幅则将他们刻画为虫蛆,面孔居然是丘吉尔和罗斯福的模样,东条英机首相正在将它们从象征着亚洲繁荣的花丛中拽出来,而日本的轴心国盟友则赞许地在一旁观看。
-------
第十章 “以大和民族为核心的全球政策”
日本人决定修订西方人绘制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地图,将 日本和亚洲放在地图的中心位置。1942年10月,政府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一步,宣布从此以后将不再使用“远东”(Kyokutό)这种说法,因为它显然是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词语。事实上,日本的官方措辞“大东亚战争”和“大东亚共荣圈”已经表明了这种新的地图学。
------------------
第四部分 结语
-------
第十一章 从战争到和平
回到四十年前那场可怕的冲突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并且充满危险,它不仅教会我们许多东西,也可以煽动当代愤怒与伪善的激情。不论以任何方式,亚洲地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已经成为我们理解过去、也成为我们认识未来的核心。
-------
注释
参考书目
图片出处说明
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提到二战,纳粹和日本的种族主义往往被大批特批,可是回顾那段历史,真的只有纳粹对犹太人有偏见吗?盟军就代表着种族平等吗?这本普利策奖获奖作者约翰·W.道尔的《无情之战》就对二战中太平洋战争的种族主义进行了介绍。 全书从种族战争概述、西方视角、日本视角和总结四部分...  

评分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01/13/%e6%97%a0%e6%83%85%e4%b9%8b%e6%88%98/ 无情之战:太平洋战争中的种族与强权 [美]约翰·W.道尔 / 韩华 / 中信出版集团 / 2018-12 子扉我 2019年早冬 申城西楼 原载回响工作室微信2019年1月15日,发表时有改动

评分

提到二战,纳粹和日本的种族主义往往被大批特批,可是回顾那段历史,真的只有纳粹对犹太人有偏见吗?盟军就代表着种族平等吗?这本普利策奖获奖作者约翰·W.道尔的《无情之战》就对二战中太平洋战争的种族主义进行了介绍。 全书从种族战争概述、西方视角、日本视角和总结四部分...  

评分

提到二战,纳粹和日本的种族主义往往被大批特批,可是回顾那段历史,真的只有纳粹对犹太人有偏见吗?盟军就代表着种族平等吗?这本普利策奖获奖作者约翰·W.道尔的《无情之战》就对二战中太平洋战争的种族主义进行了介绍。 全书从种族战争概述、西方视角、日本视角和总结四部分...  

评分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01/13/%e6%97%a0%e6%83%85%e4%b9%8b%e6%88%98/ 无情之战:太平洋战争中的种族与强权 [美]约翰·W.道尔 / 韩华 / 中信出版集团 / 2018-12 子扉我 2019年早冬 申城西楼 原载回响工作室微信2019年1月15日,发表时有改动

用户评价

评分

材料丰富,分析深刻,日美之间想象中的对方,都是低下庸俗,第三部分让我有点多想,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另外说一句翻译也不错

评分

史料丰赡,几有目不暇接之感,可见作者下了极大功夫,对这段历史相当熟悉。原著出版的1986年也正当美日关系再度矛盾升温之际,如今读来,感觉倒是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取代了日本的位置。不过在剖析这种双方形象的心理根源时,却显示出作者作为历史学者不如萨义德等文学批评出身的学者深入,大体上他的结论是政治正确的,基于一种平等的普世理念,代表着美国人的自省精神(吊诡的是,这可能有逆向种族主义之嫌,因为这其实同样与对象无关),但有时可能因此而忽略了双方一些关键差异(例如将英美飞行员的牺牲与神风特攻队员作类比,但前者并非被迫)。此外,双方的媒体环境也不同,美国即便在战时,舆论管控也不如日本那么严格,因而更真实,相比起来,苏联直至战争末期都极少表露对日本特别的敌意,但这不代表苏日之间就没有种族偏见。

评分

很有洞见的分析了被二战掩盖的从殖民时代一直延续下来的白人和有色人种的对立问题。也很好的分析了日本从有个被西方歧视的有色人种开始变革,如果继续在白人世界被歧视,但是又开始歧视其他相对不如自身发达的亚洲种族。太平洋战场就一直充斥着这样的双重的种族矛盾,也正是这样的民族矛盾才造就了二战后蓬勃兴起的亚非民族独立浪潮。

评分

总体不错,可读性和《拥抱战败》相当,但主要还是对史实的记录,而对种族主义起源描写不多。

评分

Propaganda都是相似的。关于日德的区分挺有意思(即便当时美国国内有German-American Bund),可读性也非常强,能读十遍不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