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筆》是史鐵生四年來的第一部新作。他用生動而通俗甚至是優美的語言追尋和控索瞭關於我們人生的書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健康的心態、成功的途徑和價值、孩子的教育、傢庭的紐帶……共分六部分,243則,字字珠璣,充滿著智慧和安詳。殘疾與愛情,這兩種消息,在史鐵生的命運裏特彆地得到強調。對於此一生性愚頑的人,我說過,這樣強調是恰當的。我隻是沒想到,史鐵生在40歲以後也慢慢看懂瞭這件事。
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附中初中,1969去延安地區插隊落戶。1972年因雙腿癱瘓迴到北京,在街道工廠工作,後因急性腎損傷,迴傢療養。1979年後,相繼有《我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等小說與散文發錶,並先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奬,魯迅文學奬等多種全國文學大奬。1998年病情轉為尿毒癥,終止透析。此後有隨筆集《病隙碎筆》,散文集《記憶與印象》,長篇小說《我的丁一之旅》齣版。
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史铁生先生以残疾之躯,写出的文章有游历甚广的健全人未曾达到的深度。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在他对自己如何走上写作之路的描述中窥见一斑。 他说,“像他这样寸步难行的人怎么可能去深入生活?像他这么年轻的人,有多少故事值得一写?像他这么几点儿年...
評分这怎么办? 这怎么办? 这怎么办? 要把这一节写满:这怎么办? 或要用一生来问:这怎么办? 人将听见,那无穷之在莫不是:这怎么办? 这种困惑让我泪如泉涌,看似闭门造车却是探出了人世的真谛和疑问,人生有多少悖论和无限让人无奈,一点一滴的攀爬,用剩下的健全的...
評分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去世的那天晚上,深夜里翻出放了许久却一直未看的《病隙碎笔》,在他的文字里迎来新的一年。 凑巧的是,在我因他的死亡开始的阅读里,他开篇就向我们谈论起死亡与墓志铭。他说喜欢《再别康桥》里的那句:“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他说不需要...
評分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史铁生先生以残疾之躯,写出的文章有游历甚广的健全人未曾达到的深度。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在他对自己如何走上写作之路的描述中窥见一斑。 他说,“像他这样寸步难行的人怎么可能去深入生活?像他这么年轻的人,有多少故事值得一写?像他这么几点儿年...
評分对史铁生先生的印象,最初就是那篇在高中语文读本中的《我与地坛》,只是记得是一位坐在轮椅上写作的先生的内心独白等等,对内容却一点都不记得了。前不久在微博上看到一位好友读《史铁生散文集》的读后感,被文字的温暖所感动。突然觉得,现在的自己的状态,特别需要...
史鐵生對基督教的理解超過瞭普通教徒。更可貴的是他還能從其他宗教與文化中尋找到通俗靈動的注疏。囚禁在輪椅上的人,作世界觀卻常有著齣人意料的自由思維角度,且木質,溫和,兼容並蓄。這一切抵消瞭絮叨和中老年文藝筆調的負分。
评分他在命運中遭遇痛苦、超越局限、從而感受幸福
评分從二十歲開始,慢慢地,我不再相信柏拉圖式的愛情,不再抱有從前的遠大暢想,不再覺得老爸以前說我的個性在社會上吃不開是個謬論...我開始害怕年歲漸長,害怕離開學校,害怕與人對視...對生命,我隻是希望能安逸地生,安樂地死——健健康康地,哪怕生命再短暫,也與傢人一起;同時,如果有一天大限已到,但願能安樂死——人沒有選擇生的權利,為什麼承受病痛與蒼老摺磨的人連死都要被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所謂專傢,所謂某些“人道主義者”的無道之理誆束?
评分嗯,第一本他的書……
评分“痛苦和幸福都沒有一個客觀標準,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誰能夠保持不屈的勇氣,誰就能更多地感受到幸福。生命就是這樣一個過程,一個不斷超越自身局限的過程,這就是命運,任何人都一樣,在這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超越局限、從而感受幸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