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

病隙碎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我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小说与散文发表,并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全国文学大奖。1998年病情转为尿毒症,终止透析。此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出版。

出版者:中国盲文出版社
作者:史铁生
出品人:
页数:236
译者:
出版时间:2008
价格:20.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50022610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史铁生 
  • 散文 
  • 病隙碎笔 
  • 哲学 
  • 中国文学 
  • 随笔 
  • 中国 
  • 文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四年来的第一部新作。他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我说过,这样强调是恰当的。我只是没想到,史铁生在40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以残缺之躯书写几近完美的心魂。世之真相,究竟为几何?也许当失去属于自己的一些重要之物,当残缺的空间期求添补之时,兴许我们会有所顿悟。众人之语意为真理,那么为何我们仍不满足,因为拿不是所有人眼中的真相,所以我们会有追求。很多的人都会如虫介般浑浑噩噩地渡过一生...  

评分

起初,是在《南方周末》的一篇书评中读到这句话——“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由此,被震动。没办法不震动。其时,我正不断地被失败的利齿所啃噬,屡战屡败而屡败屡战。我的内心深处,极需要有一个外在的明证,好说服和宽慰自己:这样的坚持是必须的,是...  

评分

第一次读史铁生的文章当然是学生时代教科书中的《我与地坛》。不知怎的,当年有时间读郭敬明和余秋雨,却没读过他的书。后来,总在光合作用和晓风书屋里看到他的书,但他的书总跟毕淑敏或周国平的摆在一起,而我每每选择了后者。也许“病”这个字,总让我忧一份距离感吧,无病...  

评分

我是因为想看<我与地坛>未能如愿才找来这本<病隙碎笔>看,我只不过以为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但我从未料到他竟是如此的思维敏捷,他不是一个可以用"有思想"这几个简单空洞的字就能形容的人. 原来看周国平,觉得那是一个在身边为你讲述人生道理的老朋友,他不一定看透了世界,但他一...  

评分

这是我看的第三本史铁生的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那么现在就是这本了。当初只是因为非常非常好奇,一个长久在生病的人,一个活动受限的人,他怎么能写出那么多的书呢? 看过《我与地坛》之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满篇文字平淡朴实,却看得我鼻子酸酸的,眼...  

用户评价

评分

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

评分

地铁读本

评分

将来孩子的启蒙读物之一;生而健康本身就是件幸福的事,但很多人意识不到;史铁生的文字有韧性,有张力,间或有灵动,可惜过于规规矩矩,没有北京作家的特有的范儿(和他的遭遇有关);书里有哲理的话比比皆是,文字真诚,发人深思;同样是那个年代近似风格的作家,周国平现在一点都读不下去了,史铁生还能继续看。

评分

有些句子看得累, 可能当时心静不下..

评分

从二十岁开始,慢慢地,我不再相信柏拉图式的爱情,不再抱有从前的远大畅想,不再觉得老爸以前说我的个性在社会上吃不开是个谬论...我开始害怕年岁渐长,害怕离开学校,害怕与人对视...对生命,我只是希望能安逸地生,安乐地死——健健康康地,哪怕生命再短暂,也与家人一起;同时,如果有一天大限已到,但愿能安乐死——人没有选择生的权利,为什么承受病痛与苍老折磨的人连死都要被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所谓专家,所谓某些“人道主义者”的无道之理诓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