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著)约瑟夫.拉迪亚德.吉卜林1865年生于印度孟买,父亲是孟买艺术学校的校长。他从小就熟悉印度的自然风光和民间传说。六岁时,他被送回英国上学,十七岁又回到印度,担任报社编辑,并开始发表作品。后来,他周游过亚非欧美的很多国家,1936年在英国逝世。
吉卜林是诗人,又是短篇小说大师,他一生出版过八部诗集,四部长篇小说,二十一部短篇小说和故事集,此外还有大量的散文、杂感、随笔、游记、回忆录等等。1907年,他因“观察的能力、新颖的想象、雄浑的思想和杰出的叙事才能”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里的九篇毛葛利故事充分体现了他这几方面的特色。
吉卜林在1893年出版的一部题名为《许多发明》的短篇小说集里,第一次收入了一篇毛葛利故事——《在保护林里》。随后于1894年和1895年先后问世的《莽林之书》和《莽林之书续集》中的十五篇故事中,又收入毛葛利故事八篇。1933年这九篇毛葛利故事从三个小说集里抽出来,编成了《毛葛利故事集》。这个译本就是根据它译成的。
如同许多寓言故事一样,动物世界往往是人类社会的折射。在这里,兽语禽言都被译成人类语言,每个动物也都具有各自的姓名和个性。在动物世界,如同人类世界一样,有各自的姓名和个性。在动物世界里,如同人类世界一样,有一种大家共同遵循的法规,那里也有真假、善恶、美丑的斗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人类的贪婪、残忍和荒谬,通过狼孩和各种动物的天真无邪的眼睛揭露出来,更显得饶有风趣。毛葛利尽管在动物世界里生活了十几年,但他的人性并未湮没在动物世界里,他受到动物兄弟原始、纯朴性格的熏陶,但人万物的灵长,他以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赢得了莽林居民的爱戴和尊敬,被奉为“莽林之主”,最后他终于回到人间,在保护林里当了一名出色的林警,成了人类文明社会的一员,却没有与原始纯朴的动物世界完全隔离。
本书充分表现了吉卜林诗人兼小说家的长处,她诗文并茂,每篇故事前有序诗,后有歌谣,突出了故事的主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诗歌语句纯朴,音调铿锵,与曲折动人的故事相得益彰。
可能是先入为主,最喜欢蒲隆译的这个版本,新出的好像是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狼孩传奇》,封面设计不敢恭维。但是译者的水平了得,不仅充分表现了动物语言的独特,一些细微的用词差别也体现在了译著里。比如不用“自古以来”、“许多年以前”的意译,而采用“自从露水出现以来”、“许多雨季以前”的直译;该译本还完整收录作者的每一篇附诗,还原了该书诗文并茂的特征,并且译文的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活泼生动。
很小的时候便听过“狼孩”的故事。长大后读了此书才知道源泉在那,而且我还看到了《人猿泰山》的影子。也许这就是魅力吧。 书中没有我小时候听故事中的“道德”因子。好人不一定有好报。那一个既有“丛林法律”又尊重力量的地方。毛格利利用人的智慧与野性的力量成为丛林的主人...
评分对吉卜林,国内译介主要集中在这本《丛林故事》介绍他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作品有殖民主义倾向之类。见过的各种版本不少,但大都是选译之作。 这本山东友谊出版社的丛林故事,在标题中加了“吉卜林的”四个字,看起来有点怪。显然这是出版社为了销售便利,想来原书是没有这四个...
评分文 | 海蓝蒲雨 丛林故事很迷人,总是能够吸引不少人的目光,它代表着一个小型浓缩的社会,里面暗藏着成长、计谋、抗争和杀戮,弱肉强食的达尔文进化论每天都在重复上演,动物们每天都在展示它们的机智和聪明,填饱空虚的肚皮,保证充沛的体力,拥有活下去的资格。 吉卜林就把...
评分第1章故事讲的是狼孩来到丛林后来被赶出丛林;第2章故事男孩被猴子抓住然后猎豹和熊去还有蟒蛇去营救;第3章故事男孩设计弄死老虎,但是被人类驱逐;第4章故事白海豹发现了没有人类的海滩;第5章故事猫鼬在一个家庭里斗死眼镜蛇;第6章故事男孩看见大象在夜里跳舞。第六个故事...
评分丛林法律从来就不会无缘无故地规定什么事情,它禁止任何野兽吃人,除非是他在教他的孩子们怎样捕杀猎物;即使如此,他也必须是在他自己这个群体或部落的捕猎场地之外的某地捕杀。这一规定的真实原因是:杀了人就意味着,或早或迟,会招来骑着大象、拿着猎枪的白人,还会有几百...
和电影版有很大的不同。
评分和电影版有很大的不同。
评分初中的记忆~原来吉普林~
评分初中的记忆~原来吉普林~
评分和电影版有很大的不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