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奥孔》,作者莱辛生活在德国历史上最富变革的年代,作为古典美学发展中重要的推动者,他的著作参与并成为启蒙运动的高潮。《拉奥孔》是作者个人阅读过程中的一些随想记录,也是其美学观点的思想结晶,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富于启发性的观点无疑展示着莱辛思想的恒久价值。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
生于德国萨克森,莱比锡大学毕业,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著有《拉奥孔》《汉堡剧评》《关于当代文学的通讯》等。
——————
◆译者:朱光潜(1897-1986)
安徽 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著有《谈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译有《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歌德谈话录》等。
《拉奥孔》成书于德国的启蒙运动期间。从莱辛、赫尔德以至歌德和席勒,这些启蒙领袖在历史的演进中不约而同达成的共识在于:“政治的统一可以不假道于政治革命,只要通过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文化就可以实现”。 按下此论点的现实合理性不表,这种德意志民族文化的建立,离不开...
评分《拉奥孔》是莱辛的代表性论著之一,在当时的德国艺术界和美学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关于诗和画的界限是学界历年来研究对《拉奥孔》研究的核心,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作为这样一部在德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极高地位的美学著作来说,它本身是极具包孕性的,喜剧...
评分 评分1. 在书的第二页有这样一句话: 「希腊的伏尔泰有一句很漂亮的对比语,说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而诗则是一种有声的画。」 下面的注释是: 「西摩尼得斯,希腊抒情诗人,擅长隽语,有“希腊的伏尔泰”之称。」 看到这段总有点纳闷,第一是怎么好拿今人去比古人?尤其伏尔泰还...
评分朱光潜先生在《诗论》的第七章详细谈论了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在这里我参照以前读《诗论》时做的笔记,把对莱辛的批评部分简要概述在这里,不免有疏漏之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朱先生的原作。 贡献: 1.他很明白指出已往诗画异质说的笼统含混。各种艺术在相同之中有不同者在,...
朱先生的后记帮助很大
评分莱辛认为,一切艺术皆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都是“摹仿自然”的结果,这是艺术的共同规律。只是绘画、雕刻以色彩、线条为媒介,诉诸视觉,其擅长的题材是并列于空间中的全部或部分“物体及其属性”,其特有的效果就在于描绘完成了的人物性格及其特征;而诗以语言、声音为媒介,诉诸听觉,其擅长的题材是持续于时间中的全部或部分“事物的运动”,其特有的效果则是展示性格的变化与矛盾以及动作的过程。
评分莱辛认为,一切艺术皆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都是“摹仿自然”的结果,这是艺术的共同规律。只是绘画、雕刻以色彩、线条为媒介,诉诸视觉,其擅长的题材是并列于空间中的全部或部分“物体及其属性”,其特有的效果就在于描绘完成了的人物性格及其特征;而诗以语言、声音为媒介,诉诸听觉,其擅长的题材是持续于时间中的全部或部分“事物的运动”,其特有的效果则是展示性格的变化与矛盾以及动作的过程。
评分莱辛认为,一切艺术皆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都是“摹仿自然”的结果,这是艺术的共同规律。只是绘画、雕刻以色彩、线条为媒介,诉诸视觉,其擅长的题材是并列于空间中的全部或部分“物体及其属性”,其特有的效果就在于描绘完成了的人物性格及其特征;而诗以语言、声音为媒介,诉诸听觉,其擅长的题材是持续于时间中的全部或部分“事物的运动”,其特有的效果则是展示性格的变化与矛盾以及动作的过程。
评分莱辛认为,一切艺术皆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都是“摹仿自然”的结果,这是艺术的共同规律。只是绘画、雕刻以色彩、线条为媒介,诉诸视觉,其擅长的题材是并列于空间中的全部或部分“物体及其属性”,其特有的效果就在于描绘完成了的人物性格及其特征;而诗以语言、声音为媒介,诉诸听觉,其擅长的题材是持续于时间中的全部或部分“事物的运动”,其特有的效果则是展示性格的变化与矛盾以及动作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