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國傢文化體製的起源、演進與定型

近代中國國傢文化體製的起源、演進與定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作者:傅纔武
出品人:
頁數:329
译者:
出版時間:2016-11
價格:80.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16191767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文化體製
  • 文化管理
  • 文化研究
  • 文化政策
  • 曆史學
  • 近代史
  • 論說類
  • 文化史
  • 近代中國
  • 國傢文化體製
  • 文化史
  • 思想史
  • 體製研究
  • 文化政策
  • 近代史
  • 中國近現代史
  • 文化發展
  • 曆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20世紀前50年,古老中華大地上發生瞭一次根本性的社會轉型,留下瞭眾多待解的曆史謎題。傅纔武所*的《近代中國國傢文化體製的起源演進與定型》試圖從文化領導權、意識形態模式與現代國傢建構之關係入手,從一個側麵為人們認識近代中國這一重大曆史巨變背後的深刻原因提供一種獨特的觀察方式。

近代中國的社會化文化動員係統,對內體現為政治精英集團的意識形態模式,對外則錶現為國傢文化管理職能體係即國傢文化體製。隱含在文化體製背後的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導權則是理解文化、意識形態與政黨、民族主義和公共文化領域之間關係的核心概念。

政治、經濟與文化三個子係統本身是一種相互關聯和協同的係統結構,近代中國的政治結構、經濟結構和文化及意識形態結構三者之間存在高度一體化的功能融閤機製。

著者簡介

傅纔武,男,1966年生,湖北崇陽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國傢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文化部武漢大學國傢文化創新研究中心、國傢文化財政政策研究基地、文化改革發展研究基地主任。國傢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首席專傢(2009,2013),國傢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評審專傢(2010-2016),國傢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終審專傢(2005-2016),文化部文化産業專傢委員會委員,文化部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專傢委員會委員、湖北省人民政府谘詢委員、武漢市文史館員。

近10年來,先後主持和協助主持(執筆)完成國傢社會科學基金藝術項目、湖北省重點文化規劃項目和文化部、財政部、國傢文物局委托的大型文化政策研究課題100餘項。其中,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項(2009,2013),主持國傢科技支撐項目課題1項(2015)。提交的60多項政策研究報告被文化部、財政部和國傢文物局采用,編撰齣版各類著作32部,發錶有關藝術經濟、文化管理、文化産業、文化規劃方麵的論文100多篇。

圖書目錄

緒論 國傢文化體製:概念與分析框架
一 文化體製的概念
(一)文化、製度與體製的區分與界定
(二)製度和體製是社會關係的規範化錶達
(三)文化體製、文化領導體製與文化領導權
二 國傢文化體製與社會基礎結構的基本關係
(一)文化體製與意識形態模式之關係
(二)國傢文化體製的架構要受到意識形態領導模式的影響
(三)國傢文化體製的架構要受到技術基礎的製約
三 本書的基本框架
(一)本書的研究對象和目標
(二)本書的基本構架
(三)本書所采用的幾個基本概念和範疇
第一章 1911-1927年民初政府對文化體製的探索
一 民初政府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管理模式的承襲與創新
(一)民國以前官府對社會文化娛樂的管控方式
(二)民初政府對晚清政府的承襲與開新:以文物管理體製為例
(三)新型文化管理機構的創設:西方的模闆
二 民初政府對文化管理體製的探索
(一)民初關於文化製度和文化法規的建設
(二)民初文化行業的政府監管與行業自治
(三)民初的文化財政與稅收政策
(四)文化領域公有製的探索與試驗:以漢口民眾樂園為例
三 民初政府探索現代文化管理體製的價值評估
(一)管理體製的探索形成瞭日後國傢文化體製的最初路徑
(二)對文化審查製度缺乏理論批判和公共討論機製,文化行業的主體性難以建立,成為滋生文化專製主義的土壤
第二章 1927-1937年國內戰爭與文化體製的意識形態化
一 國民黨政府對文化控製的強化
(一)文化監管體製的建立
(二)製定文化政策法規的探索
(三)文化政策的執行
(四)文化財政政策及稅收管理
(五)對其他文化形式的管理
二 中共蘇區文化體製的形成
(一)文化模式的探索與確立
(二)新聞宣傳與意識形態管理的探索
(三)戲劇事業的起源與發展
(四)蘇區文化嚮國統區的延伸
三 國共兩黨關於文化領導權的競爭
(一)政黨與文化領導權的關係問題
(二)中國共産黨對蘇區文化和意識形態的重建
(三)國民黨對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導權的認識與策略
(四)簡要結論
第三章 1937-1945年國共閤作與文化體製的演變
一 1937-1938年武漢抗戰文化統一戰綫:文化社團製度的定型
(一)在民族抗戰救亡旗幟下全國文化藝術界的自我整閤
(二)第三廳的成立及對文化宣傳工作的領導
(三)文化社團的民族與國傢觀念錶達:近代公共文化領域的運行
二 國民黨文化政策的演變
(一)抗戰爆發後全民文化動員體製的確立
(二)1938年以後文化政策的轉變
(三)1941年以後文化專製體製的完成
三 中國共産黨文化政策的變遷
(一)從蘇區工農民主文化主張到抗日文化主張的轉變
(二)文化統一戰綫策略
(三)組建獨立的中共文化宣傳係統
(四)文化政策的效果評價
四 兩種文藝路綫的競爭
(一)報刊領域的打壓與反製
(二)對第三廳控製權的爭奪
(三)國共雙方在戲劇領域的博弈
(四)思想文化領域的論爭
第四章 1946-1949年國內戰爭與戰時文化體製
一 1946-1949年間國民黨政府的文化控製
(一)文化體製全麵轉入戰時動員體製
(二)戰時文化管製體係的形成
二 1946-1949年中國共産黨的文化體製與文化政策
(一)中共解放區的文化體製
(二)以農村基層社會動員為主旨的文藝政策
(三)中共在國統區的文化滲透和文化領導權建設
三 國共兩黨文化和意識形態政策的效率比較
第五章 1949年前後文化行業的國傢化與“製度意外”
一 伴隨軍事勝利對國統區文化機構的接收
(一)對新聞機構的接收
(二)對文化機構的接收
(三)接收過程中的軍事化管理體製的復製與拓展
二 從地方體製嚮國傢體製的演進
(一)“五五戲改”與藝術行業國傢化路徑的確立
(二)對文化領域的公有製改造
(三)國傢文化行業管理部門的設立
三 國傢文化體製設計的經驗來源與“製度意外”
(一)蘇俄模式的示範
(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想象圖景與“製度意外”
第六章 國傢文化體製的曆史來源與模式建構
一 近代文化體製的社會基礎:公共文化領域的形成與政黨政治的關係
(一)近代公共文化領域的形成
(二)公共文化領域的形成改變瞭近代中國的社會動員方式
(三)公共文化領域作為概念範疇的適用性分析
二 文化體製的思想基礎:近代民族國傢理念嚮公共文化領域的拓展與覆蓋
(一)國傢嚮公共文化領域的拓展:民族國傢理念對公共文化領域的掌握
(二)公共領域對國傢的響應:文化生産的國傢化
(三)簡要結論:公共文化領域的國傢化
三 文化體製的“路徑鎖定”:文化領導權模式的結構化和製度化
(一)中國共産黨對於文化領導權的認識過程
(二)文化動員模式:兩種方式與兩種策略
(三)文化領導體製的探索與定型
四 簡要結論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當前的相關研究多從現時的現象與數據進行分析,本書從時間維度為文化政策分析提供瞭新的分析視角和框架。推薦閱讀!

评分

當前的相關研究多從現時的現象與數據進行分析,本書從時間維度為文化政策分析提供瞭新的分析視角和框架。推薦閱讀!

评分

當前的相關研究多從現時的現象與數據進行分析,本書從時間維度為文化政策分析提供瞭新的分析視角和框架。推薦閱讀!

评分

當前的相關研究多從現時的現象與數據進行分析,本書從時間維度為文化政策分析提供瞭新的分析視角和框架。推薦閱讀!

评分

當前的相關研究多從現時的現象與數據進行分析,本書從時間維度為文化政策分析提供瞭新的分析視角和框架。推薦閱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