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小史

摄影小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德]瓦尔特·本雅明
出品人:理想国
页数:176
译者:许绮玲
出版时间:2017-12
价格:39.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59800565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摄影
  • 艺术
  • 瓦尔特·本雅明
  • 本雅明
  • 艺术史
  • 理想国
  • 德国
  • 有关摄影
  • 摄影史
  • 摄影艺术
  • 视觉文化
  • 影像记录
  • 摄影技术
  • 摄影流派
  • 摄影大师
  • 影像美学
  • 纪实摄影
  • 摄影创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书共收入瓦尔特·本雅明于20世纪30年代写就的《摄影小史》(1931)、《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绘画与摄影》(1936)和《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1938)4篇论文。其中,《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均为本雅明享誉世界的佳作名篇。作为对摄影、电影的批评实践中的丰碑,它们不仅为人们理解这两个媒介提供了一种全新且富于启发的视角,对尼塞福尔·尼埃普斯、欧仁·阿特热乃至奥古斯特·桑德这样的摄影先驱及他们的美学、技术成就做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评判,也极为深入地讨论了摄影、电影与绘画之间纠缠不清、若即若离的关系。

作者简介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德国哲学家、文化批评家和散文家。出身犹太望族。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1933年,纳粹上台,他离开德国,定居巴黎,继续为文学期刊撰写论文和评论。1940年,法国沦陷,本雅明南逃,在出境的数次努力均未果后,身心俱疲的他在法西边境的小城博港选择了自杀。他的著作在其身后大量出版,为他赢得了越来越高的荣誉。

本雅明的思想融合了德国观念论、浪漫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犹太教神秘主义等多个传统中的元素,并在美学理论、文学批评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领域有持久而深切的影响。他最广为人知的论文包括《翻译者的任务》(1923年)、《摄影小史》(1931年)、《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年)和《历史哲学论纲》(1940年)等。

目录信息

1 摄影小史 / 001
2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061
3 绘画与摄影—第二巴黎书简,1936年  / 125
4 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 / 157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已卖给《青岛文学》,不好转载了】 第一部分 灵光的消逝 本雅明属于尼采、罗兰·巴特等通常被称为文体家的一类写作者,即使是在《摄影小史》这样的题目之下,他的文字也并不受学术写作的条条框框的规范,而是达成了一种诗性的自由,不大量铺陈材料却能明晰的理出一条艺术发展...  

评分

“这些相片虽然朴实单纯,却像素描或彩绘肖像佳作,与晚近的相片比起来能产生更深刻持久的影响力,主要的原因是被拍者暴光的时间很长,久久静止不动而凝聚出综合的表情。”    ——欧立柯(Orlik)   本雅明在书中最重要的篇章《摄影小史》中始终灌输着“灵光”这一字眼...  

评分

早上重新看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不知怎么回事这次看的时候总让我想起桑内特的「肉体与石头」----大概一个假期都在看这本的关系吧。 两者相似之处相当明显,都在关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的感知、感受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影响了其他事物(「机」中是艺术品、「肉」中是城...  

评分

1839年,达盖尔用上了碘化银的铜版置于暗箱内,曝光后,得以将浮动的镜像固定下来,摄影术问世。摄影发明之后,陷入争议之中长达百年之久。争议的思想渊源在今天看来近乎腐朽。 “人类是依上帝的形象创造的,人类发明的机器不能固定上帝的形象”、“留住影像,就是亵渎神灵”、...  

评分

早上重新看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不知怎么回事这次看的时候总让我想起桑内特的「肉体与石头」----大概一个假期都在看这本的关系吧。 两者相似之处相当明显,都在关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的感知、感受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影响了其他事物(「机」中是艺术品、「肉」中是城...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读到了“灵光”出现的时刻。印象最深的一点:法西斯主义是让艺术艺术化,共产主义则是让艺术政治化。

评分

终于趁着再版机会读了本雅明这本,如传言一般难以捉摸。散文式的文字让人试图读一遍就寻找到清晰脉络的愿望落空,于是读了三遍,终于迎来了“灵光”出现的时刻。关于绘画、摄影、电影和复制时代的思辨,本雅明发现了太多东西。

评分

终于趁着再版机会读了本雅明这本,如传言一般难以捉摸。散文式的文字让人试图读一遍就寻找到清晰脉络的愿望落空,于是读了三遍,终于迎来了“灵光”出现的时刻。关于绘画、摄影、电影和复制时代的思辨,本雅明发现了太多东西。

评分

终于趁着再版机会读了本雅明这本,如传言一般难以捉摸。散文式的文字让人试图读一遍就寻找到清晰脉络的愿望落空,于是读了三遍,终于迎来了“灵光”出现的时刻。关于绘画、摄影、电影和复制时代的思辨,本雅明发现了太多东西。

评分

译的好,在对于韦伯的祛魅,马克思的拜物教,卢卡奇的物化几乎照单全收的情况下,如何和阿多诺不同,走一条抵抗法西斯主义的革命道路。是不是因为本雅明对于俄国的先锋运动到苏联的一脉看得过高?和布莱希特又似乎不一样,布莱希特在戏剧中看到民主和对话的可能,但本雅明却选择没有交互性的电影来把所有人变成批评家的位置?换言之,他的电影几乎就是先锋电影,似乎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和摄影机的对话才是可能的,而不全是镜头所主导的对于艺术家的物化和对于观众的暴力。结论似乎变成了一种游击式的图景,和卢卡奇不同,似乎更后现代一点。/《摄影小史》写得早,似乎还是游击式的面貌更强一点,拒绝一种总体的建构,而是在每一个碎片里实现批判。但从摄影到电影,又是巨大的断裂,本雅明其实是非常先锋的,先锋艺术和大众的关系如何跨越,极其困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