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1年的最后一个月被罗宾斯•兰登称为“音乐史上最大的悲剧”——35岁的莫扎特英年早逝。这次事件被各种谜团和阴谋论包围,如中毒论和对性丑闻的指控。兰登教授试图拨正这些错误说法,重建莫扎特生命的最后一年。书中对《魔笛》《安魂曲》等作品进行了详细讨论,并试图厘清莫扎特与共 济会、与萨列里的关系等。
[美]霍华德•钱德勒•罗宾斯•兰登(Howard Chandler Robbins Landon,1926年3月6日 - 2009年11月20日)是美国著名音乐学家、新闻记者、历史学家和媒体人。兰登于1949年创立了海顿协会,其目标之一就是研究和发表海顿作品,并著有五卷本著作《Haydn: Chronicle and Works, between 1976 and 1980》。
此外,他还出版了五本有关莫扎特的书籍,包括《莫扎特与共济会》《莫扎特与维也纳》《莫扎特:黄金时代》和《1791,莫扎特的最后一年》等,这些著作以大量一手资料为支撑,客观而清晰地描绘出莫扎特的音乐人生,淡化了人们以往对于这位作曲家的神化解读,以事实阐述破解种种传说与流言。
【媒体用稿,请勿转载】 1984年,电影《莫扎特传》(Amadeus)上映,旋即成为导演米洛斯•福尔曼(Miloš Forman)在《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之后最为成功的电影,不仅奖项斩获上可谓丰收,同时也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美国电影...
评分普天之下,大概没人不知道莫扎特的。从不听音乐的,恐怕也不敢说自己从没有听过莫扎特的作品。那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儿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上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所用曲调就来自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 1984年...
评分【媒体用稿,请勿转载】 1984年,电影《莫扎特传》(Amadeus)上映,旋即成为导演米洛斯•福尔曼(Miloš Forman)在《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之后最为成功的电影,不仅奖项斩获上可谓丰收,同时也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美国电影...
评分普天之下,大概没人不知道莫扎特的。从不听音乐的,恐怕也不敢说自己从没有听过莫扎特的作品。那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儿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上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所用曲调就来自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 1984年...
评分【媒体用稿,请勿转载】 1984年,电影《莫扎特传》(Amadeus)上映,旋即成为导演米洛斯•福尔曼(Miloš Forman)在《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之后最为成功的电影,不仅奖项斩获上可谓丰收,同时也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美国电影...
对莫总的爱使人轻信了文艺作品的演绎,历史学专业失格……现代医学造福苍生啊。本书讨论得很扎实,非常值得一看。
评分非常清晰地勾勒出莫扎特最后一年的命运轨迹,从中可以看到一个音乐天才,是如何为了生计,为了自己的音乐能被人认可,而流连辗转于一座座城市,混入一个个无关紧要的人群。后人都将他的早逝归结为时运不济,而我宁愿相信,他只是履行了一个天才在凡间所须履行的职责,留下最好的音乐,然后转身离开——他无须靠渐长的年岁自证清白。
评分作者收集了很多史料,相对靠谱地还原了莫扎特时代的维也纳,和莫扎特最后一年的工作与生活,劈了一些谣传。
评分看似八卦然而是非常严肃的音乐史学读物,可以感受到作者在考证史料上的严谨和满腔热爱(以及对海顿的迷弟之情)。可能是预设读者已全面了解莫扎特并旨在聚焦其最后一年,因而一些背景性的信息比较模糊,也没有就某些事提供更详细的证据,所以某些语句相较于全文的考据风太主观了。澄清了一些流言,具象了一些神话,一个热情地熬夜赶死线的莫扎特形象跃然纸上,细节之丰富让人感慨。
评分法扎粉的自我补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