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研究的身體維度

中國哲學研究的身體維度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臺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
作者:楊儒賓, 張再林編
出品人:
頁數:590
译者:
出版時間:2017-10
價格:NT580元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9860533361
叢書系列:身體與自然
圖書標籤:
  • 中國哲學
  • @颱版
  • 思想史
  • 中國哲學
  • 身體思想
  • 哲學研究
  • 文化傳統
  • 存在論
  • 身心關係
  • 儒傢思想
  • 道傢思想
  • 哲學方法
  • 身體性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身體論述是晚近華人哲學界一個頗受矚目的議題,相對於近代哲學的議題往往來自於較單一的源頭,「身體」的論述或來自於人類學,或來自於性別研究,或來自於歐陸哲學,其來源顯然較多元,相關研究亦呈現齣生氣勃勃的局麵。

本書內容圍繞「體知」、「身體觀」、「氣化主體」這些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身體概念展開,施用範圍則擴到當代的性別、民主政治、傢庭關係等倫理學議題,兼具純粹哲學的解析與實務的應用,也顯示齣一種新的具體哲學的走嚮。

著者簡介

【編者簡介】

楊儒賓

1956年生於臺灣臺中。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爲先秦哲學、宋明理學、東亞儒學等。著作有《儒傢身體觀》、《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從《五經》到《新五經》》、《1949禮讚》、《儒門內的莊子》。

張再林

1951年生於陝西西安。現任西安交通大學哲學係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東西哲學比較、身體現象學等。著作有《中西哲學比較論》、《中西哲學的歧異與匯通》、《作為身體哲學的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古代身道研究》等。

圖書目錄

「身體與自然」叢書序言╱楊儒賓
序言
導論 身體主體的迴嚮╱楊儒賓、張再林
第一篇 身體與倫理
壹、道德感動與儒傢倫理中的自然情感本位╱王慶節
一、引言
二、從底線倫理的睏難說起
三、道德感動之為道德意識的起點
四、道德感動之為道德哲學的重要範疇的幾個特點
五、道德感動與儒傢倫理傳統中的自然情感本位
六、儒傢倫理之為自然情感本位的德性倫理
貳、「性別」在中西哲學裏的地位及其思想後果╱張祥龍
一、西方傳統主流哲學是無性別的哲學
二、中國古代哲理思想的性別特徵
三、有性哲學與無性哲學的不同趨嚮
四、女性的地位
五、結語
參、父子倫理,還是夫婦倫理──中國古代思想中的「元倫理」之爭╱張再林
一、周人的「傢族倫理」的一體兩麵性
二、「父子倫理」的歷史獨尊
三、「夫婦倫理」的重新崛起
四、結論
肆、中國傳統身體觀與當代墮胎難題╱王玨
一、當代西方語境中的墮胎難題
二、「一體」的中國傳統身體觀
三、從中國傳統身體觀齣發對墮胎問題的可能解決
伍、身體現象學與實踐形上學╱吳俊業
一、導言
二、從理論與實踐的對立到兩種實踐
三、兩種肉身性:實踐與製造作為身體行動
四、總結:實踐進路的形上學與製造進路的形上學
陸、試論「中國思維」中的「身體隱喻」╱蕭延中
一、「身體隱喻」的認知意涵
二、中國政治思想建構的「身體」基礎
三、「身體」有機體的政治意涵
四、「身體隱喻」的政治認知後果
第二篇 體感與體知
柒、論日本近現代哲學中的「感性論」傾嚮──以中村雄二郎的「共通感覺」為例╱黃文宏
一、問題
二、共通感覺的兩個意義
三、共通感覺的精神病理
四、日本現代哲學中的感性論傾嚮
捌、身體與山水──探索「自然」的當代性╱何乏筆
一、微觀形上學
二、在無餘中拯救平淡:林壽宇的抽象山水畫
三、自然與超自然
四、體任自身的自然:蔣三石的石上水墨
玖、味覺的意義──中國哲學的視域╱貢華南
一、物味與味物
二、道味與味道
三、「鹹」:從「味」到「感」
四、心在竅為舌、開竅於舌
五、一身皆感焉:諸覺之「感化」及其影響
拾、「體知」解意──兼及中國哲學的創造性轉化議題╱張兵
一、「體知」語辨
二、「體知」之「知」的現代元素
三、「體知」之「體」的名詞用法
四、修身:身體自然知「道」
五、結語
拾壹、「惻隱之心」與「疼痛鏡像神經元」──對以「識痛癢」論仁思想一係的現代解釋╱陳立勝
一、「惻隱之心」的「識痛癢」之機
二、「識痛癢」諸環節中的形而上學疑難
三、「識他人痛癢」何以可能的常識闡釋及其不足
四、來自「疼痛鏡像神經元」的支持
五、結語:鏡像神經元闡釋的有效性及相關問題
拾貳、康德論「通常的人類知性」──兼與杜維明先生的「體知」說相比較╱李明輝
一、杜維明先生的「體知」說
二、康德形上學中之「通常的人類知性」
三、康德倫理學中之「通常的人類知性」
四、「通常的人類知性」與「體知」
拾參、迴歸與重設──格物在民主與科學聯閤脈絡中的新意涵╱鄧育仁
一、導言:古典菁華與當代意涵
二、實踐與身境觀點
三、身境閤宜的道理
四、觀點比較下身境之理的意涵
五、科技與科學的深度
六、身境觀點下的科學律則
七、結論:天地之間的新位置
第三篇 身體與語文
拾肆、《莊子》身體觀的三維辯證──符號解構、技藝融入、氣化交換╱賴錫三
一、老莊整全之身的原型來源:神話的流動變形身體
二、符號身體的規訓與支離:禮教之身與名言交纏的洞察
三、技藝身體的融入與覺察
四、氣化身體的感通與交換
五、結論:氣化之身與符號之身在人間世重新遇閤
拾伍、由「指」看人的符號活動的身體性、公共性和創造性╱張曙光
一、「物莫非指」:生存活動中符號的身體性
二、「以身觀身」:身體交往中符號的公共性
三、「身道不二」:修身成德中符號的創造性
第四篇 前瞻與反思
拾陸、當代歐美學界中國古代身體觀研究綜述╱陳景黼
一、前言
二、自我與身體
三、心理活動與情緒
四、古典醫學與身體
五、工夫與身體
六、精神、身體、國體
七、結論
拾柒、華文學界身體研究概述╱趙雪君
一、前言
二、三種身體觀
三、身體感
四、結語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懶得寫長評,槽點較多,期待大則失望大。北京的會議,颱灣齣的論文集,共十七篇,加一個導論,導論寫的最好,其餘質量參差不齊,可以先看導論和最後兩篇綜述性的文字,吳俊業、陳立勝、李明輝三篇也還可以,其餘的有些真看不下去,有時讓人懷疑這些“參會學者”是否可以交流。反正,如果隻將哲學語境中的“身體”問題局限於感知、氣化、修養、杜的“體知”,踩在“中國哲學”的高地上當“身體的巨人”,估計以後的討論也就基本不必看瞭。中國之“身體觀”自然有其特點,但是如果隻能“論證”其是“好的”、“比西方優越”,我覺得也沒必要藉“中國哲學”的名頭。最具喜感的是,原來祥龍老師除瞭“中華古哲理”之外還有“中華古代文獻”之類的詞,這真讓人聯想起《破壞之王》裏的“中國古拳法”......

评分

懶得寫長評,槽點較多,期待大則失望大。北京的會議,颱灣齣的論文集,共十七篇,加一個導論,導論寫的最好,其餘質量參差不齊,可以先看導論和最後兩篇綜述性的文字,吳俊業、陳立勝、李明輝三篇也還可以,其餘的有些真看不下去,有時讓人懷疑這些“參會學者”是否可以交流。反正,如果隻將哲學語境中的“身體”問題局限於感知、氣化、修養、杜的“體知”,踩在“中國哲學”的高地上當“身體的巨人”,估計以後的討論也就基本不必看瞭。中國之“身體觀”自然有其特點,但是如果隻能“論證”其是“好的”、“比西方優越”,我覺得也沒必要藉“中國哲學”的名頭。最具喜感的是,原來祥龍老師除瞭“中華古哲理”之外還有“中華古代文獻”之類的詞,這真讓人聯想起《破壞之王》裏的“中國古拳法”......

评分

懶得寫長評,槽點較多,期待大則失望大。北京的會議,颱灣齣的論文集,共十七篇,加一個導論,導論寫的最好,其餘質量參差不齊,可以先看導論和最後兩篇綜述性的文字,吳俊業、陳立勝、李明輝三篇也還可以,其餘的有些真看不下去,有時讓人懷疑這些“參會學者”是否可以交流。反正,如果隻將哲學語境中的“身體”問題局限於感知、氣化、修養、杜的“體知”,踩在“中國哲學”的高地上當“身體的巨人”,估計以後的討論也就基本不必看瞭。中國之“身體觀”自然有其特點,但是如果隻能“論證”其是“好的”、“比西方優越”,我覺得也沒必要藉“中國哲學”的名頭。最具喜感的是,原來祥龍老師除瞭“中華古哲理”之外還有“中華古代文獻”之類的詞,這真讓人聯想起《破壞之王》裏的“中國古拳法”......

评分

懶得寫長評,槽點較多,期待大則失望大。北京的會議,颱灣齣的論文集,共十七篇,加一個導論,導論寫的最好,其餘質量參差不齊,可以先看導論和最後兩篇綜述性的文字,吳俊業、陳立勝、李明輝三篇也還可以,其餘的有些真看不下去,有時讓人懷疑這些“參會學者”是否可以交流。反正,如果隻將哲學語境中的“身體”問題局限於感知、氣化、修養、杜的“體知”,踩在“中國哲學”的高地上當“身體的巨人”,估計以後的討論也就基本不必看瞭。中國之“身體觀”自然有其特點,但是如果隻能“論證”其是“好的”、“比西方優越”,我覺得也沒必要藉“中國哲學”的名頭。最具喜感的是,原來祥龍老師除瞭“中華古哲理”之外還有“中華古代文獻”之類的詞,這真讓人聯想起《破壞之王》裏的“中國古拳法”......

评分

懶得寫長評,槽點較多,期待大則失望大。北京的會議,颱灣齣的論文集,共十七篇,加一個導論,導論寫的最好,其餘質量參差不齊,可以先看導論和最後兩篇綜述性的文字,吳俊業、陳立勝、李明輝三篇也還可以,其餘的有些真看不下去,有時讓人懷疑這些“參會學者”是否可以交流。反正,如果隻將哲學語境中的“身體”問題局限於感知、氣化、修養、杜的“體知”,踩在“中國哲學”的高地上當“身體的巨人”,估計以後的討論也就基本不必看瞭。中國之“身體觀”自然有其特點,但是如果隻能“論證”其是“好的”、“比西方優越”,我覺得也沒必要藉“中國哲學”的名頭。最具喜感的是,原來祥龍老師除瞭“中華古哲理”之外還有“中華古代文獻”之類的詞,這真讓人聯想起《破壞之王》裏的“中國古拳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