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夏目漱石晚期三部曲《春分之后》、《行人》、《心》中的最后一部。讲述青年学生“我”偶然认识了厌世的先生,成为忘年之交。先生自杀前,写给“我”一封信,解释他自杀的原因:年轻时用不光明的手段赢了朋友兼情敌K,导致了K的自杀。从此对人类之善产生怀疑,无法摆脱负罪感。刻画了一个在伦理道德中挣扎的知识分子形象。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重要的文学家。本名夏目金之助,出生于东京官吏之家,一八九〇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英文专业。一九〇〇年赴英留学,一九〇二年归国后,在东京大学教授英国文学。夏目漱石兼具东西方文化素养,早期致力于俳句创作,后创作小说,代表作有《我是猫》《哥儿》《三四郎》《后来的事》《门》《心》《明暗》等。
在日本,提到作家夏目漱石,可说无人不知。最常用的一千日元纸币正面曾以夏目漱石的肖像为图案。至于夏目漱石的作品,从袖珍型的文库本到各种开本的文集、全集,始终是书店常备的热门书。而且,儿童读物、青少年读物、知识教养丛书、中老年爱读书目以及各种文学名著书目里,都少不了夏目漱石的作品。
夏目漱石在世四十九年,正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四十九年。近代日本确立时期的日本社会中发生的种种社会现象、社会事件乃至明治文明的形式及表现,都在夏目漱石的作品里有所反映和论述。
夏目漱石的出现,使日本近代文学面目一新。在自然主义文学主导文坛、浪漫主义文学席卷文坛的时候,漱石文学独树一帜,摆脱劝善惩恶式的教训主义故事格局,对人间社会洞察细微,连用“讲谈”、“落语”中的传统手法和写生文的技法,针砭日本文明社会的弊端,揭露金钱支配社会的丑恶现象,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漱石作品的读者层次广泛,知识分子尤其青睐,置身其间,倍感亲切。
——吴树文 《漱石枕流,悠悠百年》
我完全不認為主題僅僅是「孤獨」,儘管寫的都是孤獨的人們,但想要傳達的主要內容並不是「孤獨」。所以在這裡想要給予各路裝逼犯一個忠告:看不懂少無病呻吟了罷。 無論是K,還是先生,都是理想者在現實中的失敗態。 他們都受了高等教育,故在心中築起理想的高塔,高尚的情操...
评分 评分生活的稳定与差错,于人的信任与怀疑。 “天生的恶人是没有的,大多数的好人,在突然发生什么的时候,会突然变成恶人。” 人心无根本好坏之分,因为一件事就能改变人的性质。正是不确定性,让先生无法接受自己同样为这种「人」,拥有这般「心」的设定,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自我...
评分 评分有意的孤独者 有些人天生有游离人群之外的神气。而他们如同类鱼群,总能互相认出来,然后总是擦肩而过。 夏目漱石的小说给我们提供了如许残酷的样板。他似乎对孤独有种亲切的依恋,总是循着这条线在人生中一步步走来。他就是《我是猫》里的英语教师,《心》里的先生。即时在...
感觉很久没有碰到这种全篇基本都是心理描写但读起来仍然让人爱不释手的书了。谋篇布局导致全书突然有了悬疑的色彩,可能也是想要一口气读完的原因。想想不愧是众多作家推崇的夏目漱石,对于先生这一人物对自我的剖析,文字精准但不辛辣、一气呵成但不浅薄,年少遭亲人背叛、被他人拯救、想要支持亲友却因私心所致苦果而一生受到良心谴责、因对妻子的爱选择隐瞒却导致最爱的人无法理解自己,透过这个悲剧,冲刷掉所有外在的掩饰,把人类渺小、矛盾的“自我”(尤其是在东方传统的利他主义和近乎本能的自我本位相冲突之时)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时而可以如照镜子一般让人害臊起来,难怪丰子恺说:夏目漱石真是一个最像人的人。
评分感觉很久没有碰到这种全篇基本都是心理描写但读起来仍然让人爱不释手的书了。谋篇布局导致全书突然有了悬疑的色彩,可能也是想要一口气读完的原因。想想不愧是众多作家推崇的夏目漱石,对于先生这一人物对自我的剖析,文字精准但不辛辣、一气呵成但不浅薄,年少遭亲人背叛、被他人拯救、想要支持亲友却因私心所致苦果而一生受到良心谴责、因对妻子的爱选择隐瞒却导致最爱的人无法理解自己,透过这个悲剧,冲刷掉所有外在的掩饰,把人类渺小、矛盾的“自我”(尤其是在东方传统的利他主义和近乎本能的自我本位相冲突之时)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时而可以如照镜子一般让人害臊起来,难怪丰子恺说:夏目漱石真是一个最像人的人。
评分读完Stoner的时候朋友说接下来读《心》吧。就这样无所为的人生,平和到不知所措。
评分因为自己曾经经历过欺骗,最后自己为了得到爱,欺骗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导致朋友在自己身边自杀,至此种下了一个心结。这个隐情无法向自己心爱的人述说,因为害怕这样会伤爱了自己的爱人。苦苦的等待与煎熬,最终还是迈向了死亡。这也许就是武士道精神吧。现在的人不知廉耻的太多,苟活的也太多,也如现在的我一样,苟活于世!
评分《心》,是个简单的故事,叙述语气也十分平静。 但平静之下,暗潮汹涌。 “我”在镰仓的海滩上注意到了先生,并想法设法接近先生、认识先生,再与先生有长久而深切的来往。夏日的海滩上,挤满了男男女女,“我”看不到清秀的年轻女孩,也看不到优雅的中年妇女,却注意到了先生,“总觉得那张脸似曾相识,却怎么也想不起那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过”——这是爱情吧…… 先生很少与人来往,有学识但不工作,经常为一位故去的朋友上坟。“我”想了解先生的过往。 先生过往的故事其实非常常见,恐怕不少人听过类似的事(或者亲身经历过),体现的是真实的人性。那些心理描写写得太好了,细致入微,把读者带入了“我”和先生的内心深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