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老舍 文化 伦敦 中国文学 中国文化 小说 中国 现代文学
发表于2025-01-03
二马(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书包含老舍先生两部长篇小说,分别是《二马》《文博士》。 《二马》通过中国商人老马和儿子小马在英国的经历,呈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中国国民性的弱点进行了讽刺和批评。这是老舍对东西方文化关注思考的较早的一部作品。《文博士》讲的是留美博士文博士,他是一个不学无术却精于权术的文痞政客,打着留美博士的洋招牌,招摇撞骗,巴结权贵,谋到名利双收的“专员”肥缺。他虽然也爱钱,但深知要弄钱,就得做官。因此他信奉的人生哲学是“钱本位加官本位”的二位一体。老舍用戏谑嘲讽的犀利笔锋,鞭挞了旧中国“儒林”中的丑类。
老舍(1899—1966)
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执教期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以讽刺笔调描写市民生活。1930年回国,历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等校教授。1936年发表的《骆驼祥子》,表现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奋斗与挣扎,为现代文学史上杰出作品之一。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1957年写作《茶馆》,为新中国成立后杰出话剧作品之一。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作品还有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剧本《方珍珠》《春华秋实》《女店员》等。有《老舍全集》行世。
1.老舍在那个时候有一种实用的思想。做事比摇旗好,烧菜做饭要比高谈阔论要好,但须记着,老舍爱国。 2.老舍行文的结构是安排好了的,这样本会生涩,但他的语言盖上了这个缺点。 “你们越不念书越好,越多摇旗越好。你们不念书,洋鬼子的知识便永远比你们高,你们的纸旗无论如何打不过老鬼的大炮。你们若是用小炮和鬼子的大炮碰一碰,老鬼子也许笑一笑。你们光是握着跟小杆,杆上糊着张红纸,拿这张红纸来跟大炮碰,老鬼子要笑一笑才怪呢!真正爱国的人不这么干!” "李子荣是个豪杰,因为他能自己造出个世界来!他的世界里只有工作,没有理想;只有男女,没有爱情;只有物质,没有玄幻;只有颜色,没有美术!然而他快乐,能快乐的便是豪杰! 马威不赞成李子荣,却是佩服他,敬重他。有心要学他,不成,学不了!"
评分温都太太对这个中国小老头儿开始是满心戒备,渐渐地,觉得他也有殷勤可人的地方,耐不住多年寡居的内心孤苦,终于决定下嫁给他。临到买结婚戒指了,手饰铺伙计的态度却突然使温都太太看明白,她和老马之间,还横着一道种族和文化偏见的鸿沟,她要是跨不过这道沟去,她和老马就成不了。她没法跨过去,老马的"婚事"吹了灯 这边儿小马更惨,尽管他爱玛力爱得发狂,书没法读,铺子里的生意顾不上做,整天失魂落魄,丧胆游魂似的!可玛力小姐那边楞是一点儿动静都没有。敢情不是人家没瞧上他,而是人家压根儿就没正眼瞧他。因为在人家那儿,喜欢上一个中国人,好比天狗吃月亮那么荒唐可笑。可怜的小马,只是在玛力喝醉了的时候,才得以亲了亲她,人家还把他当成了自己跟人跑了的未婚夫。伤心绝望之下,小马悄然离开了伦敦,离开了温都太太一家。
评分反观自己,额头冒汗。阅读的魅力,可能就在于更好地帮助了解自己。中国人应该多读优秀中文小说,这是基础。
评分逗死了,每个人物都很鲜明,尤其是老马这个人物,整天端着架子,一本正经,不言不语,表面不说,心里嘀咕,转身就骂娘,不可恨却可爱得很。李安《推手》和《喜宴》里的父亲形象,明显有《二马》父亲的影子,还没《二马》精彩。写伦敦却老讲什么胡同的,也太精分了。对中英文化区别的分析也很精到,老舍的确是大师级。与其说中英文化的差异,不如说英国人的古板、贵族派头,与中国人的迂腐、死要面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结尾有点潦草,好几条线没收就结束了,意犹未尽。有些评论性的段落刻意了些,但可以理解。
评分老舍早期作品,关于东西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但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就是,里面对英国人的描写跟国人无异,甚至说话的腔调,比中国人还中国人。
没有人比我在《二马》上更贴近老舍先生的创作。 老舍先生在伦敦旅居期间(1924年-1929年)创造了这部小说,期间许多场景都取自生活中真实的经历。本书中对于英国战后精神的反思,两国文化的差异,中国新旧思想的交替等话题均有涉猎。老舍先生在伦敦的五年教学生涯正是在我的母...
评分没有人比我在《二马》上更贴近老舍先生的创作。 老舍先生在伦敦旅居期间(1924年-1929年)创造了这部小说,期间许多场景都取自生活中真实的经历。本书中对于英国战后精神的反思,两国文化的差异,中国新旧思想的交替等话题均有涉猎。老舍先生在伦敦的五年教学生涯正是在我的母...
评分没有人比我在《二马》上更贴近老舍先生的创作。 老舍先生在伦敦旅居期间(1924年-1929年)创造了这部小说,期间许多场景都取自生活中真实的经历。本书中对于英国战后精神的反思,两国文化的差异,中国新旧思想的交替等话题均有涉猎。老舍先生在伦敦的五年教学生涯正是在我的母...
评分没有人比我在《二马》上更贴近老舍先生的创作。 老舍先生在伦敦旅居期间(1924年-1929年)创造了这部小说,期间许多场景都取自生活中真实的经历。本书中对于英国战后精神的反思,两国文化的差异,中国新旧思想的交替等话题均有涉猎。老舍先生在伦敦的五年教学生涯正是在我的母...
评分没有人比我在《二马》上更贴近老舍先生的创作。 老舍先生在伦敦旅居期间(1924年-1929年)创造了这部小说,期间许多场景都取自生活中真实的经历。本书中对于英国战后精神的反思,两国文化的差异,中国新旧思想的交替等话题均有涉猎。老舍先生在伦敦的五年教学生涯正是在我的母...
二马(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