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约翰•鲍尔比依恋理论系列的第三卷。在人类社会中,丧失重要亲人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经历,鲍尔比详细探讨了家人离世后个体的丧失感,包括丧失父母、配偶和子女,主要探索了年幼儿童对于母亲人物的暂时性或者永久性丧失的反应方式在人格心理学和心理病理学方面的影响。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丧失感对人类心理的影响,以及为什么有些人可以顺利度过哀悼期并从中恢复过来,而有些人却没有。
★编辑推荐:
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被心理学界公认为20世纪亲子关系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成就。
★名人推荐:
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研究关注母婴分离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希望这套书的出版能够让中国的父母重视儿童的早期养育,也期待这套书中的理念能够推动中国研究,能向大众普及相关的科学育儿的理念,增加大家对婴儿以及对母婴关系的理解。
——易春丽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院讲师
阅读鲍尔比的系列书籍能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并重视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意义,虽然分离在这个快速的社会里显得稀松平常。
——施琪嘉
武汉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 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
约翰•鲍尔比是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母爱剥夺实验和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早年在剑桥大学攻读医学和心理学。1946—1972年以陆军精神病学家的身份长期在塔维斯托克诊所和人类关系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儿童和家庭精神病方面的医疗、教学和临床研究。他系统研究了母爱剥夺对人格发展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儿童对母亲的依恋理论。
文/赵客 某天接到了一个朋友M的越洋电话,我们照旧寒暄,隔着时差各自说了说自己的近况。然后她告诉我,自己得了焦虑症。她和我诉说自己的濒死感,半夜叫过几次救护车,送到医院之后却不治而愈。后来做过全身的体检,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医生建议她去看精神科,最终确诊为焦虑...
评分文/赵客 某天接到了一个朋友M的越洋电话,我们照旧寒暄,隔着时差各自说了说自己的近况。然后她告诉我,自己得了焦虑症。她和我诉说自己的濒死感,半夜叫过几次救护车,送到医院之后却不治而愈。后来做过全身的体检,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医生建议她去看精神科,最终确诊为焦虑...
评分 评分 评分......鲍尔比花了20年,成功把精神分析的诸多术语转化为认知心理学可以理解的范畴......
评分用实验数据来佐证关于丧失对人格特征影响的一些假设,从成人的一些应对开始,按照时间线索向上溯源,引出儿童对丧失的应对,儿童面对丧失的几个例子让人看了很伤心,矛盾焦虑型依恋、强迫性照顾他人以及过于强调情感的独立性都属于不健康哀悼带来的认知偏差,并有很大可能贯穿人的一生。能形成健康哀悼的必要条件是有可依赖的亲密关系和信任的人及时回应与始终相伴,健康而完整地完成哀悼过程才不会影响健康依恋人格的发展,并且对于婴幼儿来说,发展出客体永存的概念才是内心安全感的唯一来源,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是一个人生活永远的焦点,我们能从中获得真正的力量和快乐。
评分用实验数据来佐证关于丧失对人格特征影响的一些假设,从成人的一些应对开始,按照时间线索向上溯源,引出儿童对丧失的应对,儿童面对丧失的几个例子让人看了很伤心,矛盾焦虑型依恋、强迫性照顾他人以及过于强调情感的独立性都属于不健康哀悼带来的认知偏差,并有很大可能贯穿人的一生。能形成健康哀悼的必要条件是有可依赖的亲密关系和信任的人及时回应与始终相伴,健康而完整地完成哀悼过程才不会影响健康依恋人格的发展,并且对于婴幼儿来说,发展出客体永存的概念才是内心安全感的唯一来源,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是一个人生活永远的焦点,我们能从中获得真正的力量和快乐。
评分鲍比这一系列书都非常棒 只是 太过赘述了...
评分鲍尔比关于依恋理论的研究著作,里面较多,实验,测量,统计等心理研究的相关内容,适用于对鲍尔比有兴趣的研究者,也适用于研究依恋理论的心理者。非大众心理心理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