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三十年热度不减,中英文版全球首发。
在当代小说史上,1985年发表于《人民文学》的《你别无选择》,是一记响亮的音符,正如其作者刘索拉一样,这部小说在当时所具有的先锋性,足以影响了如今成为大师的当时的文艺新星们。
该小说从作者在音乐学院的生活为出发点,刻画了一群极具天赋、个性迥异的音乐学院学生。该作品敏锐却含蓄地说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种种矛盾情绪,更重要的是,为处于时代转变风口浪尖的当时的中国新一代艺术家发声,为他们拒绝接受一种固有的陈词滥调式的定位或仅仅成为那些曾经的大师们的简单替代品而发声。这是一种不羁并坦率、漠然并无辜、轻松且严肃、消极与积极并存的声音,是一种不乏尖锐的带有黑色幽默的声音。更有意思的是,作为音乐家的刘索拉,在她包括这部小说在内的很多作品中,都不断尝试将音乐的结构与律动融入文字创作中,使得这些作品有一种别样的气质。
时隔三十年,这部当年先锋劲十足的小说依然熠熠生辉,它对中国文艺界乃至世界当代文学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此次出版系该 小说英文版的首次问世,译者还手绘了妙趣横生的插图。图书装帧亦另辟蹊径,中英双语黑白对照,双面翻开,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契合。
刘索拉,著名作曲家、作家,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音乐作品包括歌剧、大型管弦乐队、室内乐、民乐队、爵士摇滚乐队及影视音乐作品等。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剧本及歌词等。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等多项文学及音乐奖项。现居北京。
Nicolas Groffman, 20世纪90年代早期在剑桥大学学习中文,并在中国工作生活到2015年。现工作生活于英国,为执业律师。
听着披头士,看着刘索拉。洋洋洒洒的文字里充斥着“作”劲儿。最初了解刘索拉是在宁瀛的《无穷动》里,高挑个子,一身黑衣,头上裹着黑布红边眼镜,特别出挑,那部电影没认识洪晃,却认识了刘索拉。因为她太特别。我记得那部电影里她隔着四合院那扇玻璃窗户用手语舞着她要诉...
评分第一篇《你别无选择》确实是吸引人的,作者一鼓作气将我引到一口气看完,确实不易。本来以为是个长篇,准备看音乐学院这一群学生怎么样牛逼到学到各种武林绝学,其中几个还发生了《不能说的秘密》里面那种斗琴的场面,其中还有几对人谈了各种不靠谱的恋爱,只有一对最平...
评分开始读来的时候觉得是本很没魅力的书. 因为从来接触都是流行,也没学过什么音乐.觉得这一领域简直是空白. 昨天突然读出兴致,却依然说不清哪里的魅力. 录下来一些音乐家名字,去听过以后再回来读. 不评价不让发表,先放一个4星.
评分《你别无选择》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又特殊的地位,它的作者却不是一位纯粹的作家,而是一个音乐人。长期以来,学界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上多停留在争执其现代性上,甚至有人将它当作一部单纯的校园文学作品来看待。然而,我们应当意识到,这部作品的成书年代和书中的历史...
评分这本小说我看的是八十年代的版本, 隐藏在《80十年代争鸣小说选》里, 很旧的一本书,新版在书店里看到,还附加了其他文章 斗大的字,簇新,没买。 小说讲述了一个音乐学院作曲班的集体, 重点是几个出挑的孩子,文字鲜活而且大胆, 现在看也一点不觉得落伍过时, 所以...
终于读完了,从故事上说是新奇而陌生的。这个版本装帧做到了最好的地步。
评分显微镜下时间的切片,一首想表达太多而慢不下来的歌。
评分只看了中文,很短,大学语文作业要求看的书,要求整理脉络,一开始我看是小说就放心了,结果一看,嗨呀还是我最不喜欢的意识流,这怎么整理脉络嘛!很奇怪的是它不是洛丽塔式的意识流,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但是还是乱乱的,有可能我比较低俗看不得不易懂的东西?而且故事背景作者一概不知,所以觉得不是很好看。
评分“你老老实实学习去吧,傻瓜。你别无选择,只有作曲。”
评分刘索拉在八十年代用这篇小说发出了现代意识的先锋新声。今天看来,这种带着颓废色彩的校园青年的迷茫和反叛故事似乎都已经被那些畅销小说写烂了,但是刘索拉的故事我觉得仍然有价值——就在于她的迷茫和反叛之中流露出了一种真切的情感的感染力,先锋或许到今天已经平常,但是其中的温度才是恒久的。文学终究还是会给人以希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