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的朝圣路》涵盖了周国平多年来的读书感悟、心路历程、对爱的体验和针对某些时弊的“争鸣”等。
作者从不同的视角,怀着朝圣般的虔诚之心,对生命与死亡、苦难与拯救等永恒的哲学问题进行探究——这是一条永无终点的路。
他将自己定位于“守望者”,并与时代潮流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以守护人生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他坚信,世上永远都存在着一些像自己一样的朝圣者,每一条朝圣路都是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只要你真正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知名学者、散文家、哲学研究者、作家,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知名学者之一。
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主要作品有散文:《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生命的品质》;随笔:《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内在的从容》《把心安顿好》;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学术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等等。
这样突兀的标题,缘由来自于近日所读周国平的散文集——《各自的朝圣路》。 作者认为, 交往和独处是人在世上活着的两种基本生活方式,人们习惯只以某人和他人交际能力的高低来判定某人,却往往轻视甚至忽略了一个人的独处能力,也是人生体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独处的光...
评分庄子和惠施站在一座桥上观鱼,叹道:“看这些鱼游来游去,多么快乐!” 惠施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 他反问:“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 反过来想,我们都不知道的别人的感觉,怎么要求别人理解我们的心情。 “我好痛。”“他不好。”诸如此类的...
评分回归本心,享受孤独。人们,即使是最亲密的爱人,虽然在床上是赤身裸体一览无余,但是在各自的精神世界却总是穿着衣服。精神世界的衣服,轻易扒不下来,因为人的手是世俗的,而精神的领域是崇高的。因而,人们会在上帝面前忏悔,但不会跟凡夫俗子忏悔。自由,平等,博爱告诉我...
评分对于读书的意义,我在《我们读书,只是为了寻找和安顿自己》里写了一些自己的感悟,也引用周国平和龙应台的一些话,最大的一点感触就是“读书不能太功利”。 对于写作的动机,也有一些朋友和我讨论。比如“你天天熬夜写字不累么?”、“你写文章赚了多少稿费呀?”,也有很少...
评分周国平说,他进北大时刚满17岁,正是拜伦所说天空布满彩虹的年龄。 我还没来得及看到17岁时天空的彩虹,我的岁月就飘忽而过到了22岁的年纪,充满了遗憾、后悔、局促,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及不知所措。 《各自的朝圣路》里写了很多关于哲学的东西,即使看不大懂,但...
看到了名字,各自的朝圣路,以为是不同的人的救赎,读完才发现 是 怀着自己珍贵的东西独自前进。如果说小说让你产生读下去的欲望 散文就是有让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魔力。 烦躁的时候读哲学也挺不容易的。也很像一本写作书。
评分看到了名字,各自的朝圣路,以为是不同的人的救赎,读完才发现 是 怀着自己珍贵的东西独自前进。如果说小说让你产生读下去的欲望 散文就是有让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魔力。 烦躁的时候读哲学也挺不容易的。也很像一本写作书。
评分看到了名字,各自的朝圣路,以为是不同的人的救赎,读完才发现 是 怀着自己珍贵的东西独自前进。如果说小说让你产生读下去的欲望 散文就是有让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魔力。 烦躁的时候读哲学也挺不容易的。也很像一本写作书。
评分尽管自己时刻提防锚定效应,对其中几处论述也有困惑,然而作者着实在一些老生常谈的哲学话题中寻出了较为开阔的思路,有很多处论述都细致入微又很精彩。通过将哲学散文化和通俗化,自己竟也频频有醍醐灌顶之悟。平静踏实的文风仿佛是对自己的一种启示(无论学术还是生活),书名中“朝圣”一词也可从此得以理解。
评分生活中最难的是自我剖析和刨根问底。这本书真的看了很久,有的时候,看到都不敢再看,可是也继续看下去了。其实没有特别多感受,有的是感叹和感慨。我们究竟是如何成为的自己,我们又是如何形成了我们自己的生活。我过得一塌糊涂,有时候觉得世间没有什么可以留得住。我如何变成了现在的自己我不知道,将来会如何也不知道,知道的不过是,这都是我们自己对着自己朝拜的朝圣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