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师

钢琴教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

1946年10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的米尔茨楚施拉格一个有捷克犹太血统的家庭。自幼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长笛,后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就读。1964年毕业后,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戏剧和艺术史。197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管风琴硕士学位。70年代初,她辗转柏林、罗马等地。1974年也戈特弗里德·许恩斯贝格结婚,居住在慕尼黑和维也纳。耶利内克很早就开始写诗,1967年出版诗集《丽莎的影子》。1970年发表讽刺小说《宝贝,我们是诱饵》。此后写下了大量的小说、戏剧、散文和诗歌作品。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成分的《钢琴教师》。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女情人们》(1975)、《钢琴教师》(1983)、《欲》(1989)、《死者的孩子们》(1995)、《贪婪》(2000),戏剧《克拉拉S》(1981)、《城堡戏剧》(1985)、《在阿尔卑斯山上》(2002)、《死亡与少女Ⅰ—Ⅴ》(2002)等。她先后获得过海因利希·伯尔奖、施蒂利亚州文学奖、格奥尔格·毕希纳奖等许多奖项,2004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出版者: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者: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
出品人:新经典文化
页数:0
译者:宁瑛
出版时间:2017-3-1
价格:26.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0216217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奥地利文学 
  • 诺贝尔文学奖 
  • 女性 
  •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 小说 
  • 奥地利 
  • 诺贝尔 
  • 文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小说叙述的是一个叫埃里卡的女子在母亲极端变态的钳制下心灵如何被扭曲和情爱如何被变异的痛苦历程。书中描写了如共生体一样不正常的母女关系。埃里卡虽年龄上已届而立之年。仍然时刻处于母亲的监视之下。不能越雷池一步甚至睡觉也必须与母亲在同一个床上。青春期变成了“禁猎期”埃里卡被禁止和外人随便交往,不能穿时装。想要一双高跟鞋都不行。她的内心囚长期的压抑经受了极大的扭曲。埃里卡的学生克雷默尔的出现打破了母女之间死一般沉寂刻板的幽闭生活。克富默尔热烈地追求自己的女钢琴教师,但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情爱陷阶:母亲固执而变态地从他手中抢夺埃里卡。埃里卡在对待情欲上表现出受虐狂的疯狂举动。最终克雷默尔选择了逃离。而埃里卡也开始走出发霉的生活。试着走向远方的一缕阳光……

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成功,常有十分令人惊奇的描绘,对人性的观察可谓洞烛幽微。女作家天才另类的笔触、产生了惊才绝艳的美学效果。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最黑暗的一段时光?最灰暗的一段日子?人生低谷?我实在找不到一个不显得矫情的,没有被用烂的词来给那将近三年的时间命名了,算了,况且就叫“那段时间”吧。那段时间,怎么说呢,当时的情况是,由于资质愚钝,缺乏指导,无人理睬,所以即使终日劳累放弃了所有的个人生活而学...  

评分

评分

评分

我阅读的嗜好很怪,如饥饿无比的饕餮,从翻开书的第一页开始,必定要到最后一页,作为阅读的尾声,断断续续去看一部作品,我认为无法彻底投入身心,沉浸到作者在小说中营造的氛围(当然,那些差劲到不得不让人停顿一会,甚至没法吸引到读者投入的快餐作品除外)。 但是这本《...  

评分

阿尔夫蕾德•耶利内克,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为1983年的《钢琴教师》。(据译者的注解,原文直译的名称应该是《钢琴演奏者》。因为其电影版本翻译为《钢琴教师》,所以这个名字成为它的通译名。) 七八十年代,欧美的女性文学发展起来,比如为我们所熟知的杜拉丝...  

用户评价

评分

讥讽、修辞、比喻、接近意识流的质感,全都太强了。和改编电影完全相反的汹涌无节制。内容变态吗?不变态啊,经历某事后更感同身受小说中对两性关系的揭示,平日在两性交往里真实体验到的感受在一类人眼中只是变态的极端揣测。对我来说性是暴力本身。#直男必读

评分

很多的罪都是无意义的罪,很多枷锁都不是我罪之所得

评分

在人物的塑造上,在叙事风格上,心理描写和内涵上都有很高造诣,但是排版和印刷太差了。

评分

情节比电影更变态,而且粗糙混乱的翻译经常让人不知所云,尤其在众多细致的心理描写当中。

评分

没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