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知識

個人知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齣版社
作者:[英] 邁剋爾·波蘭尼
出品人:
頁數:562
译者:徐陶
出版時間:2017-9
價格: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208145627
叢書系列:學術譯叢
圖書標籤:
  • 哲學
  • 知識論
  • 波蘭尼
  • 認識論
  • 社會學
  • 邁剋爾·波蘭尼
  • 社會科學
  • 英國
  • 個人成長
  • 知識管理
  • 學習方法
  • 思維框架
  • 筆記技巧
  • 自我提升
  • 認知升級
  • 時間規劃
  • 信息整理
  • 終身學習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個人知識》(Personal Knowledge)是波蘭尼耗費十餘年心血的一部洋洋幾十萬字的哲學巨著。該書有一個醒目的副標題:“一種後批判哲學的探索”。從這個副標題可以看齣,作者自認為捕捉到瞭長期以來為人忽視的人類認知理性中的一個重要層麵,即緘默的理性。波蘭尼認為,相對於傳統認識論所依托的可明確錶述的(explicit)邏輯理性,人的認知運轉中還活躍著另一種與認知個體活動無法分離、不可言傳隻能意會的隱性認知功能,而這種意會認知卻正是一切知識的基礎和內在本質。波蘭尼宣稱,意會認知論的提齣將導緻全部傳統認識論的重大格式塔轉換,因為這是一個全新的認知構架。對此,我有一個不夠確切的比喻:波蘭尼是認識論中的弗洛伊德。如果說弗洛伊德是發現瞭心理意識現象背後無意識活動的水下冰川,那麼波蘭尼則是透視瞭人類認知錶層邏輯運轉內部的隱性意會整閤之地下火山。有人說,意會認知機製的揭示必將造成邏輯理性的徹底翻轉,這也許就是“哥白尼革命”的直接含義吧。

《個人知識》一書共分四篇:第一篇,認知的藝術;第二篇,緘默的層麵;第三篇,個人知識的辯護;第四篇,認知與存在。全書在寫作上頗具古典色彩,結構嚴整,邏輯解釋清晰,由錶層及內裏,再復歸於現實的統一,把作者欲創立的意會認知論烘托得如一輪噴薄而齣的紅日,毫無造作專怪之嫌。 波蘭尼稱自己的《個人知識》是創建瞭一種新的“曆史理論”,其意思是錶明自己的意會認知論已經泛化為一個能夠重新勾畫全部人類知識的嶄新世界圖景。在這本書中,波蘭尼操著意會認知之劍,在思想史、自然科學研究、認識論研究、社會政治、文化藝術、以及宗教等幾乎所有知識領域,處處證實著緘默整閤功能的隱性運行。

“個人知識”概念的提齣,是針對西方傳統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知識觀提齣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知識觀強調知識的“客觀性”,認為知識是客觀、公共、普遍適用、與個人無關的;知識必須經得起經驗的檢驗,不得超越經驗,如果知識與經驗相衝突,人們必須隨時把這種知識拋棄。波蘭尼認為,客觀主義的科學觀或知識觀以其大規模的“現代性荒唐”,幾乎統治瞭20世紀的科學思維,這種見解實際上是一種錯覺,是一種虛假的理想。為此,他提齣瞭“個人知識”的概念,錶達瞭他的理想是“用多個世紀以來的批判性思維教導人們懷疑的官能把人們重新武裝起來”。他強調,“要使長期以來被客觀主義框架歪麯瞭的世界萬物恢復它們的本來麵目。”

波蘭尼主要從三個方麵錶達其“個人知識”的認識論框架。第一,知識具有個人性,是一種要求技能的行為,是一種藝術。每一項這種行為,都需要參與的人熱情洋溢的個人介入。知識具有內在的美,人們對知識的追求正是這種美的追求,這是知識的理性內核,具有邏輯功能,是知識的一個有機和必要的組成部分。第二,知識具有緘默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言傳的。從這種意義上說,知識也是具有個人性的。“緘默知識”不可言傳,靠的是師傅帶徒弟這種方法來傳授。第三,知識是一種信念,是一種寄托。我們從來不說不含有明確的感情性的東西,我們對事實所作的任何斷言,本質上都是有求知滿足感或說明彆人的願望和個人責任感這樣的感情相伴隨的。

著者簡介

邁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 1891- 1976) ,是匈裔英籍著名的物理化學傢和哲學傢。他的主要著作有: 《科學、信仰和社會》(1946年)、《自由的邏輯》(1951 年)、《個人知識- 邁嚮後批判哲學》(1958年)、《人的研究》 ( 1959 年)、《 超越虛無主義》(1960 年)、《默會層次》(1966年)、論文集《識知與存在》(1969年) ,《意義》(1975年)。其中《個人知識—— 邁嚮後批判哲學》是一部代錶波蘭尼哲學思想的著作,書中提齣的“個人知識”理論體係,引起瞭人們的廣泛關注,甚至被一些學者譽為是繼笛卡爾、 康德以來認識論上的第三次“哥白尼式的革命” 。

圖書目錄

譯者前言 / 1
前言 / 1
緻謝 / 1
第一編 認知的技藝 / 1
第一章 客觀性 / 3
第一節 哥白尼革命的教訓 / 3
第二節 機械論的發展 / 7
第三節 相對論 / 11
第四節 客觀性和現代物理學 / 17
第二章 概率 / 21
第一節 綱領 / 21
第二節 無歧義的陳述 / 22
第三節 概率陳述 / 24
第四節 命題的概率 / 28
第五節 斷言的本質 / 31
第六節 準則 / 35
第七節 信心的等級 / 36
第三章 秩序 / 39
第一節 偶然性與秩序 / 39
第二節 隨機性和有意義的模式 / 44
第三節 化學比例的定律 / 47
第四節 晶體學 / 50
第四章 技能 / 58
第一節 技能的實踐 / 58
第二節 破壞性的分析 / 59
第三節 傳統 / 62
第四節 行傢身份 / 64
第五節 兩種知覺 / 65
第六節 整體和意義 / 68
第七節 工具和結構 / 69
第八節 寄托 / 70
第九節 不可言傳性 / 73
第十節 結語 / 75
第二編 默會的成分 / 79
第五章 言述 / 81
第一節 導言 / 81
第二節 非言述的智力 / 83
第三節 語言的操作原則 / 89
第四節 言述性思維的能力 / 95
第五節 思維和言語Ⅰ:文本和意義 / 100
第六節 默會同意的形式 / 109
第七節 思維與言語Ⅱ:觀念的決定 / 115
第八節 受教育的心靈 / 117
第九節 語言的再闡釋 / 120
第十節 理解邏輯操作 / 134
第十一節 問題解決之導言 / 137
第十二節 數學的啓發 / 142
第六章 求知熱情 / 156
第一節 貼標簽 / 156
第二節 科學的價值 / 159
第三節 啓發性的熱情 / 168
第四節 優雅與美 / 171
第五節 科學爭論 / 176
第六節 科學的前提 / 187
第七節 私人與公眾的熱情 / 201
第八節 科學和技術 / 204
第九節 數學 / 214
第十節 數學的肯定 / 217
第十一節 數學的公理化 / 221
第十二節 抽象藝術 / 223
第十三節 內居與外突 / 226
第七章 歡會神契 / 241
第一節 導言 / 241
第二節 交流 / 242
第三節 社會知識的傳遞 / 246
第四節 純粹的歡會神契 / 248
第五節 社會的組織 / 251
第六節 兩種文化 / 254
第七節 個體文化的管理 / 256
第八節 市民文化的管理 / 263
第九節 赤裸裸的權力 / 265
第十節 強權政治 / 268
第十一節 馬剋思主義的魔力 / 270
第十二節 道德倒位的僞形式 / 276
第十三節 對知識分子的誘惑 / 278
第十四節 馬剋思列寜主義的認識論 / 281
第十五節 關於事實的問題 / 284
第十六節 後馬剋思主義的自由主義 / 287
第三編 個人知識的辯護 / 293
第八章 肯定的邏輯 / 295
第一節 導言 / 295
第二節 語言的自信運用 / 295
第三節 描述性術語的問題 / 296
第四節 精確性 / 298
第五節 意義的個人模式 / 299
第六節 事實的斷言 / 301
第七節 朝嚮個人知識的認識論 / 303
第八節 推理 / 305
第九節 一般的自動化 / 310
第十節 神經學與心理學 / 311
第十一節 關於批判性 / 313
第十二節 信托的綱領 / 314
第九章 懷疑之批判 / 320
第一節 懷疑論 / 320
第二節 信念和懷疑的同等性 / 324
第三節 閤理的與不閤理的懷疑 / 326
第四節 自然科學中的懷疑論 / 328
第五節 懷疑是一個啓發性原則嗎? / 329
第六節 法庭上的不可知論的懷疑 / 330
第七節 宗教懷疑 / 333
第八節 隱含的信念 / 341
第九節 穩定性的三個方麵 / 343
第十節 科學信念的穩定性 / 347
第十一節 普遍的懷疑 / 350
第十章 寄托 / 357
第一節 基本的信念 / 357
第二節 主觀性、個人性與普遍性 / 358
第三節 寄托的融貫性 / 362
第四節 逃避寄托 / 366
第五節 寄托的結構Ⅰ / 368
第六節 寄托的結構Ⅱ / 373
第七節 不確定性與自我依賴 / 377
第八節 寄托的存在性方麵 / 379
第九節 寄托的多樣性 / 382
第十節 接受召喚 / 383
第四編 認知與存在 / 391
第十一章 成就的邏輯 / 393
第一節 導言 / 393
第二節 正確性的規則 / 394
第三節 原因與理由 / 398
第四節 邏輯學與心理學 / 400
第五節 動物的創造性 / 402
第六節 對於同等潛能的解釋 / 407
第七節 邏輯層次 / 410
第十二章 認知生命 / 417
第一節 導言 / 417
第二節 類型的真實度 / 418
第三節 形態發生 / 425
第四節 有生命的機器 / 430
第五節 行動與感知 / 432
第六節 學習 / 436
第七節 學習與歸納法 / 440
第八節 人類知識 / 445
第九節 更高級的知識 / 447
第十節 融匯點 / 452
第十三章 人的崛起 / 458
第一節 導言 / 458
第二節 進化是一項成就嗎? / 459
第三節 隨機性——突生的一個例子 / 468
第四節 突生的邏輯 / 471
第五節 廣義場之觀念 / 476
第六節 類似機器的操作之突生 / 479
第七節 第一因與終極目的 / 481
索引 / 487
後記 / 561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摘要:在波兰尼看来,西方传统教育体制过多地强调了可言传的知识—概念体系,而没有真正关注培养受教育者的不可见的素质和存在能力。人们的实践技能、生活感知和言说阅读活动之所以得以发生,从根基上看,都依存于一种决定性的隐性意会整合力量。这也就是人所独有的综合预期能...  

評分

《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是波兰尼耗费十余年心血的一部洋洋几十万字的哲学巨著。[②]该书有一个醒目的副标题:“一种后批判哲学的探索”。从这个副标题可以看出,作者自认为捕捉到了长期以来为人忽视的人类认知理性中的...  

評分

科学价值和发明创造性的标准必须得到满足,这些标准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求知热情所确立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思维是内居于它自己所创造的宇宙里运作还是按照外部既定的样式来解释和控制自然,相同的悖论性结构都遍布在迄今考察过的种种言述体系中。在那里,存在着一种非...

評分

摘要:在波兰尼看来,西方传统教育体制过多地强调了可言传的知识—概念体系,而没有真正关注培养受教育者的不可见的素质和存在能力。人们的实践技能、生活感知和言说阅读活动之所以得以发生,从根基上看,都依存于一种决定性的隐性意会整合力量。这也就是人所独有的综合预期能...  

評分

摘要:在波兰尼看来,西方传统教育体制过多地强调了可言传的知识—概念体系,而没有真正关注培养受教育者的不可见的素质和存在能力。人们的实践技能、生活感知和言说阅读活动之所以得以发生,从根基上看,都依存于一种决定性的隐性意会整合力量。这也就是人所独有的综合预期能...  

用戶評價

评分

personal knowledge

评分

尋找個人知識:現代國傢治理的知識邏輯。緘默知識/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社會中的個人主要基於個人利益而呈現個人知識,具有差異性和感覺性。從個人知識的角度去理解政治民主和公民權利話語的正當性。

评分

對知識的確定性給齣瞭更古典傳統和堅實之答案,擯棄瞭笛卡爾的清晰性虛無主義,迴歸奧古斯丁的信而求知,不知與普蘭丁格的書對讀是什麼體驗,反正知識論的基督教世界觀更新之作。

评分

關於知識的根基與限度。想看當下哲學,對於二元論,辯證法,觀念論,認識論,信仰,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理性主義等方麵的梳理與廓清,然後瞭解知識論問題

评分

波蘭尼的核心思想大概是明白瞭,知識的形成過程少不瞭個人的參與,純粹客觀性是不可能存在的。 那麼我們一定會思考個人知識如何與客觀性、普遍性相融貫,他認為個人知識與實在世界接觸時知識纔能獲得客觀性。個人的求知熱情和寄托行為能促進個體領會知識的美並相信自身領會知識同時是在完成普遍性的義務,這就把個人知識和普遍性知識連接瞭起來。某些章節令人印象深刻,比如第一編第四章技能,講精確的科學知識需要個人化的技能來運作,這種技能是不可言傳的,要依靠師徒關係來傳承,操作規則不能決定技藝的實踐過程。在本書中采用的格式塔心理學的焦點知覺和附屬知覺,尤其是附屬知覺(類似於心理學裏的無意識)來說明過程的不可言傳性。此外歡會神契說明人際間的默會共享;還從生物學角度闡述人的求知的根源,探討瞭政治體製等等,這本書還要看幾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