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氣術

候氣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原齣版傳媒集團,大地傳媒,中州古籍齣版社
作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出品人:
頁數:179
译者:
出版時間:2016-11-1
價格:CNY 30.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34865725
叢書系列:華夏文庫‧科技史書係
圖書標籤:
  • 天文曆法
  • 思想史
  • 科學
  • 曆史
  • 茶餘飯後
  • 民間信仰
  • 文藝
  • 自然
  • 候氣術
  • 傳統術數
  • 中國古代智慧
  • 氣感修煉
  • 自然節律
  • 易經哲學
  • 風水文化
  • 曆史典籍
  • 隱秘知識
  • 文化傳承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作者參與中國科學院“科技知識的創造與傳播”重大項目,對候氣術進行瞭比較全麵的、多視角的研究,本書是尚未齣版的該項目專著的普及本。 “候氣”是中國傳統天文曆法中一個特彆的概念,即是對24節氣交節時刻的中氣的測定。 “節氣”一詞是怎麼來的?在天,太陽行度為“節”;在地,陰陽升降為“氣”。古人還按此觀念設計瞭“實驗”:把12支竹製律管置於密室,充以葭莩灰,節氣一到(太陽運行到某節點),地氣就會從特定的律管中迅速上升,推動葭莩灰飛齣,這就是“候氣術”, 斷斷續續地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存在瞭近兩韆年。 候氣術可以說既晦澀難明,又微妙精深,包含瞭古人 “究天人之際”的理想追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連接律曆、産生計量標準等方麵的重大意義。還牽涉到很多學科,包括聲學、氣象、地理、農業等內容,形成瞭一整套的“候氣觀念”。 關於候氣術,現代早已沒有任何人能得到候氣實驗的真傳、能夠掌握候氣實驗的操作方法瞭,本書首次探究揭示瞭古代候氣術的真容,如它的操作、改進、變異,以及相關的文化分析和評價。

著者簡介

王玉民,58歲,研究員,籍貫河北,文學碩士、天文學博士,現供職於北京天文館古觀象颱。中國古天文聯閤研究中心副主任,國際天文學聯閤會會員。 博士論文《以尺量天》獲首屆“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論文奬”。齣版過專著《以尺量天》,科普著作《天上人間——中國星座的故事》、《星座世界》、《天文五韆年》、《大眾天文學史》、長篇科幻小說《怪圈》等。《怪圈》獲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奬。近年來在各雜誌發錶論文、文章200餘篇。 崇尚自由而恬淡的人生,不慕名利,喜歡夢想,狂好讀書而必求甚解。

圖書目錄

前言
一如何看待候氣術7
1候氣“實驗”記載概述8
2學界怎樣看待候氣12
3“民科”對候氣的認同16
4從“原生態”視角理解候氣19
二候氣術的齣現與操作21
1早期的相關記載23
2漢代經典候氣術的操作27
3候氣術産生的目的和意義34
三候氣術的改進和變異39
1後世實驗方法的改進40
2候氣術在唐宋元的中衰46
3候氣術在明清的奇特變異51
四候氣與“天人閤一”57
1天人閤一觀念的內涵58
2對人與自然的理解63
3天人之交:源於氣,閤於氣66
五陰陽、五行、氣與候氣術69
1一陰一陽之謂道71
2萬物五種屬性的生剋循環74
3氣:陰陽的本原和五行作用的載體79
4由陰陽、五行、氣統領的中國傳統科學原生態83
5候氣術是氣運研究的基本實驗89
六“律、曆一體”:理解候氣的鎖鑰91
1黃鍾為萬物根本92
2律曆與陰陽95
3律曆一體思想97
4十二律與十二月的對應100
5以律候“氣”,候氣定“律”106
七候氣術的原生態內涵110
1候氣術與經驗知識的關係111
2尋找“天地之脈”的嘗試115
3候氣術的神秘主義特徵119
4候氣術與候風地動儀122
八明清關於候氣觀念的論爭128
1明代候氣實驗的多次嘗試129
2明代對候氣的質疑和猛烈批判132
3清代“湯楊曆獄”與候氣術的終止137
九候氣觀念的社會功能143
1傳統知識體係的組成部分146
2皇權機器的重要部件150
3標準計量的根本源頭154
十候氣文化傳統159
1時光節令的重要文化載體160
2作為修辭說理的候氣意象165
3清朝和近現代候氣文化的延續171
4候氣裝置的模擬復原與古為今用174
尾聲177
參考書目180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圓滑的騎牆派,既包容又否定。邏輯略顯混亂。談到張衡地動儀說所以沒流傳後世是因為太超前瞭,談到設計原理又說不可能超齣認知體係,不矛盾嗎?選題及曆史脈絡的梳理很棒,對傳統思想認知理解雖不算門外漢,但也僅是初級的,一些解讀並不準確。對於緹室法的否定,硃載堉的實驗應該給瞭他很大的信心,否定完之後又以實驗要求太高,無從證實打起圓場,且始終試圖將古人的論述定性為未加證實的實驗設計,加以包容。對於律管的排列為什麼不是循環式而是單嚮式,我覺得可能古人正是基於實驗結果的設置,而非簡單的比附推導,就像人體經絡的循行,皮部的劃分等等,事實上都是經驗先行,理論緊隨其後。瀋括對候氣的解釋也許是比較接近事實的

评分

賬解候氣。

评分

純粹資料的堆砌,作者從根本上就認為“天人閤一”思想是古人的落後思想,相當於從根子上就否決瞭候氣術,隻是用瞭一堆文獻資料來堆字……

评分

圓滑的騎牆派,既包容又否定。邏輯略顯混亂。談到張衡地動儀說所以沒流傳後世是因為太超前瞭,談到設計原理又說不可能超齣認知體係,不矛盾嗎?選題及曆史脈絡的梳理很棒,對傳統思想認知理解雖不算門外漢,但也僅是初級的,一些解讀並不準確。對於緹室法的否定,硃載堉的實驗應該給瞭他很大的信心,否定完之後又以實驗要求太高,無從證實打起圓場,且始終試圖將古人的論述定性為未加證實的實驗設計,加以包容。對於律管的排列為什麼不是循環式而是單嚮式,我覺得可能古人正是基於實驗結果的設置,而非簡單的比附推導,就像人體經絡的循行,皮部的劃分等等,事實上都是經驗先行,理論緊隨其後。瀋括對候氣的解釋也許是比較接近事實的

评分

純粹資料的堆砌,作者從根本上就認為“天人閤一”思想是古人的落後思想,相當於從根子上就否決瞭候氣術,隻是用瞭一堆文獻資料來堆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