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乎者也非口语论

之乎者也非口语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孟昭连
出品人:
页数:678
译者:
出版时间:2017-5
价格:9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14200204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古代汉语
  • 语言学
  • 汉语
  • 孟昭连
  • 存目
  • 2017
  • 哲学
  • 语言学
  • 中国哲学
  • 传统文化
  • 口语化
  • 思维方式
  • 文化研究
  • 学术
  • 论证
  • 之乎者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按照传统观念与语言学基本理论,“之乎者也”一类文言语气词是古代口语词汇。但本书通过对历代文献及有关论述的推理分析,却得出结论: “之乎者也”并非古代口语词汇,而是人为创造的一种书面语符号; 当唐宋之后的口语中出现白话语气词后,它才逐渐作为现代意义上的语气词使用于书面语。对传统语言学理论形成巨大挑战。

作者简介

孟昭连 ,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与艺术的研究,业余研究民俗文化。曾出版《中国小说艺术史》等。

目录信息

目录
第一章古代口语中有过“之乎者也”吗?
第一节元明清
第二节唐宋时期
第三节汉魏六朝
一、 魏晋南北朝
二、 汉译佛经语体
三、 汉代的口语中有无“之乎者也”?
第二章文言虚词的“爆发”与迅速“消失”
第一节文言虚词的“爆发”
一、 甲骨文中的语气词
二、 春秋战国虚词的大增长
第二节先秦两汉虚词使用中的“乱象”
一、 语气词的错乱
二、 其他虚词的错乱
三、 虚词运用的“个人化”特征
第三节《春秋》三传的语气词考察
一、 《春秋》何以没有语气词?
二、 一种奇怪的问答形式“……也?……也”
第四节“也”“邪”之别与语气词的连用
一、 “也”与“邪”之别
二、 同音语气词的连用
第五节文言虚词的消失与遗留
一、 虚词何以“消失”?
二、 文言虚词的“遗留”
第三章“辞”的本质——非口语
第一节“辞”——“意内而言外”
一、 “辞”非指虚词
二、 何谓“意内而言外”
三、 以名举实,以辞抒意
四、 辞达而已
五、 命题非“辞”
第二节从“辞”的异名看其非口语本质
一、 语助、助语、助辞
二、 语已辞、语终辞、绝语辞
三、 虚字
四、 发语、发端、句端、发声
五、 余声与韵
第三节“声”与“貌”:摹写物状之词
一、 拟声词
二、 状貌词(形容语助)
第四章文言“虚词”的产生
第一节从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说起
一、 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特点
二、 是口语省略,还是书面语复杂?
三、 汉语口语“退化”了吗?
第二节语气的缺失与“辞”的产生
一、 汉字能真实记录汉语吗?
二、 语气与句末“辞”
三、 停顿与“辞”
四、 语气与关系词
第三节假借与“虚化”
一、 何谓“依声托事”?
二、 句末“辞”的假借
三、 句首、句中“辞”的假借
四、 关于所谓“虚化”问题
第四节“辞”指书面语
一、 “辞”为政教
二、 “辞”为辞命
三、 祝盟之辞
四、 文体之词与“辞”的关系
五、 许慎何以改“辞”为“词”
第五章“辞”的繁荣与“言外”观念之消亡
第一节古代有普通话吗?
一、 “雅言”“通语”不是普通话
二、 “官话”也不是普通话
三、 “雅言”是指书面语
第二节“书同名”与“书同文”
一、 郁郁乎文
二、 书同文始于何时?
三、 正名与书同文
四、 几个方言语气词
五、 秦始皇“书同文”是统一字体吗?
第三节词类活用之“辞”
一、 词类活用与“辞”
二、 读破问题
三、 词类活用与口语的关系
第四节“言外”观念之消亡与一个假命题的诞生
一、 清代以来“辞”观念之变迁
二、 “言外”观念的遗响
三、 一个假命题的诞生:“文言是古人口语”
第六章“辞”的加减与替换
第一节同书中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第二节不同版本的虚词异文
一、 《尚书》虚词异文
二、 《诗经》虚词异文
三、 《周易》虚词异文
四、 《论语》虚词异文
五、 《老子》虚词异文
第三节引文中的虚词异文
一、 《孟子》引《论语》
二、 《国语》引《尚书》
三、 《史记》引文
四、 《汉书》引《史记》
五、 类书、注引中的虚词异文
第四节经传注释中“辞”的加减
一、 孔子为传注之祖
二、 添加语气词
三、 添加介词
四、 添加连词
第七章修辞:古人为文之法
第一节语法与文法
一、 古代为何没有语法学?
二、 古代“文法”何以发达?
第二节古人的修辞论
一、 虚字之用
二、 虚字难用
三、 虚字难释
第三节加字法与减字法
一、 加字法
二、 减字法
第四节换字法与造字法
一、 《世说新语》与《晋书》
二、 《旧唐书》与《新唐书》
第五节从加减换到全文翻译
第六节王若虚论“辞”评析
一、 《史记》辨惑
二、 《新唐书》辨惑
三、 韩欧文辨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按,这篇疏评通过假设作者结论成立后出现的荒诞现象来证明作者观点之失,还是比较传统(当然能有人来怼这本专业的"民科"还是值得赞赏的)。应该说"之乎者也"语气词在汉语口语中消失(被替换为吗呢等等)的现象是一种现实。一个语言学家更应该关注这些语气词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消失的...

评分

按,这篇疏评通过假设作者结论成立后出现的荒诞现象来证明作者观点之失,还是比较传统(当然能有人来怼这本专业的"民科"还是值得赞赏的)。应该说"之乎者也"语气词在汉语口语中消失(被替换为吗呢等等)的现象是一种现实。一个语言学家更应该关注这些语气词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消失的...

评分

按,这篇疏评通过假设作者结论成立后出现的荒诞现象来证明作者观点之失,还是比较传统(当然能有人来怼这本专业的"民科"还是值得赞赏的)。应该说"之乎者也"语气词在汉语口语中消失(被替换为吗呢等等)的现象是一种现实。一个语言学家更应该关注这些语气词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消失的...

评分

按,这篇疏评通过假设作者结论成立后出现的荒诞现象来证明作者观点之失,还是比较传统(当然能有人来怼这本专业的"民科"还是值得赞赏的)。应该说"之乎者也"语气词在汉语口语中消失(被替换为吗呢等等)的现象是一种现实。一个语言学家更应该关注这些语气词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消失的...

评分

按,这篇疏评通过假设作者结论成立后出现的荒诞现象来证明作者观点之失,还是比较传统(当然能有人来怼这本专业的"民科"还是值得赞赏的)。应该说"之乎者也"语气词在汉语口语中消失(被替换为吗呢等等)的现象是一种现实。一个语言学家更应该关注这些语气词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消失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