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40年在金融自由化、政府對私人財富隱性擔保、宏觀政策過度依賴信貸的大環境下,全球範圍內金融的順周期性成為驅動經濟中期波動的重要力量,甚至帶來瞭金融危機。有彆於實體與金融相割裂的傳統視角,本書在金融周期的分析框架下,聚焦信用和房地産相互促進的機製,聯係金融和實體、總量和結構,提供一個從金融看宏觀經濟的全景式分析。
中國在經曆第一個金融周期,上半場的繁榮已經持續瞭10年,房地産和信用(債務)過度擴張損害潛在增長率,扭麯經濟結構,加劇貧富分化和環境汙染,不可持續。央行加息(緊貨幣)、監管加強(緊信用)、結構改革包括稅製調整,獨立或閤力作用,將觸發金融周期拐點。下半場調整意味著房地産去泡沫、非政府部門去杠杆,經濟增長在一段時間麵臨下行壓力,但結構改善。寄希望於刺激增長和通脹去杠杆、傢庭加杠杆扶持企業降杠杆、隻減債務不減資産泡沫、匯率貶值消化高房價等都是不現實的。
進入金融周期下半場後,理想的宏觀政策是“緊信用、鬆貨幣、寬財政”,但這是技術層麵的調整,不改變金融的基本結構。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還需要深層次的變革:一是央行(財政)擴錶增加貨幣投放,降低對銀行信貸的依賴,央行發行數字貨幣支持財政大幅減稅;二是迴歸某種形式的分業經營,存款歸存款、投資歸投資,區隔金融的公用事業和風險部分。
彭文生,現任光大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傢。博士。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成員。曾任中信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傢,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傢,巴剋萊資本首席中國經濟學傢,香港金融管理局經濟研究處和中國內地事務處主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學傢。現兼任香港外匯基金谘詢委員會轄下貨幣發行委員會委員,中國金融論壇創始成員,首席經濟學傢論壇副理事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研究生導師,南開大學兼職教授。在宏觀經濟和金融研究領域擁有豐富經驗,連續三年獲得《亞洲貨幣》(Asia Money)宏觀經濟研究第一名。在國際學術期刊發錶多篇論文,齣版多部中英文著作。其中,中文專著《漸行漸遠的紅利——尋找中國新平衡》於2015年獲第一屆“孫冶方金融創新奬·著作奬”。
本书题为“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呼应作者上一本书的标题“渐行渐远的红利”。从逻辑上讲,任何时候都处在周期之中,不存在远近。导论部分第21页小标题指出“中国第一个金融周期在接近顶部”,因此渐行渐近的是金融周期的下半场,书名可能也有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第一个金融周期...
評分信贷催生资产泡沫,财政赤字催生通胀和资产泡沫。 房地产与信用结合,促进金融周期。 土地财政具有顺周期性。 经济形势好——信贷增——房地产好——抵押物变多——信贷增——边际投资收益率减——部分部门杠杆崩——进入下半周期 未来政策应该紧信用,宽货币,宽财政 凑字数凑...
評分经济活动中有长短不一的各种周期。我所理解比较重要的周期有以下这些。 现金周期:企业从采购原材料到组织生产,再到完成销售和货款回款的过程。决定现金周期长短的因素主要是现金的稀缺程度-即宏观信贷政策的松紧。如果银行捂紧了钱袋子,整个经济的参与者都会感受到现金流的...
評分(1)货币是非中性的 传统货币数量论最核心的交易方程式:M*V=P*Q,中国M2/GDP比例长期单边上升,一个技术性解释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了”。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现代金融体系发展,直觉上货币流通速度应该还是变快的。实际上货币形态多样化、支付清算技术等都导致了货币流通...
評分这是自己读的第一本宏观经济的专著。自己以前的时候感觉金融太虚,不像实体经济那样有明确的直观的感受,所以对金融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情绪。今年来大家开始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加上工作需要,才开始慢慢去试着了解金融。 读完这本书之后,第一感觉就是虽然没有完全看懂,但...
2014年以來的這輪信用擴張,最終以房價暴漲為結局,埋下金融不穩定的伏筆。房價具有順周期性,信貸嚮房地産、國有部門的轉移,導緻製造業受到嚴重擠壓,經濟隱患始終存在。穩住瞭經濟周期,卻穩不住金融周期,保住瞭增長,卻讓資産泡沫沉渣泛起。政策兩難,說到底還是飲鴆止渴的結果。
评分從貨幣非中性的角度分析金融對經濟的影響
评分推薦指數:五顆星。邏輯非常清楚。不太適閤作為金融入門書籍,需要一定的背景,讀起來簡直是有種如來神筆,重新又復習瞭基礎金融學的感覺。難得一見的,非常不錯的書。每一部分還有繼續深挖的空間,這個程度都可以做科研論文瞭。用中美做對比。數據來源是引用wind的,可信度大大增加。從金融風險和經濟宏觀的角度對目前現有的問題進行一係列的分析。獨到的見解。可見團隊的用心和紮實的金融經濟學基礎。
评分如果沒有深厚的經濟學基礎,讀此書實在是一場挑戰。
评分從貨幣非中性的角度分析金融對經濟的影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