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40年在金融自由化、政府对私人财富隐性担保、宏观政策过度依赖信贷的大环境下,全球范围内金融的顺周期性成为驱动经济中期波动的重要力量,甚至带来了金融危机。有别于实体与金融相割裂的传统视角,本书在金融周期的分析框架下,聚焦信用和房地产相互促进的机制,联系金融和实体、总量和结构,提供一个从金融看宏观经济的全景式分析。
中国在经历第一个金融周期,上半场的繁荣已经持续了10年,房地产和信用(债务)过度扩张损害潜在增长率,扭曲经济结构,加剧贫富分化和环境污染,不可持续。央行加息(紧货币)、监管加强(紧信用)、结构改革包括税制调整,独立或合力作用,将触发金融周期拐点。下半场调整意味着房地产去泡沫、非政府部门去杠杆,经济增长在一段时间面临下行压力,但结构改善。寄希望于刺激增长和通胀去杠杆、家庭加杠杆扶持企业降杠杆、只减债务不减资产泡沫、汇率贬值消化高房价等都是不现实的。
进入金融周期下半场后,理想的宏观政策是“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但这是技术层面的调整,不改变金融的基本结构。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还需要深层次的变革:一是央行(财政)扩表增加货币投放,降低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支持财政大幅减税;二是回归某种形式的分业经营,存款归存款、投资归投资,区隔金融的公用事业和风险部分。
彭文生,现任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博士。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曾任中信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巴克莱资本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香港金融管理局经济研究处和中国内地事务处主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现兼任香港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辖下货币发行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论坛创始成员,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研究生导师,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在宏观经济和金融研究领域拥有丰富经验,连续三年获得《亚洲货币》(Asia Money)宏观经济研究第一名。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多部中英文著作。其中,中文专著《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于2015年获第一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著作奖”。
信贷催生资产泡沫,财政赤字催生通胀和资产泡沫。 房地产与信用结合,促进金融周期。 土地财政具有顺周期性。 经济形势好——信贷增——房地产好——抵押物变多——信贷增——边际投资收益率减——部分部门杠杆崩——进入下半周期 未来政策应该紧信用,宽货币,宽财政 凑字数凑...
评分无论是从全球还是中国来说,货币宽松政策存在效率递减的问题:过多的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即使在消费物价通胀上体现的不明显,也会在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中体现出来,带来金融风险。 央行一般通过三个渠道投放基础货币:再贴现以及信用资产质押再贷款、央行买卖政府债券和外汇占款...
评分以去杠杆为代表,中国的金融周期进入了下行周期,结合当前的一些现象,笔者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思考。2008年之后,中国的杠杆率开始快速上升。这其中有两个大背景:一是贸易顺差占GDP比例开始下降,二是城镇建设用地、尤其是东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占规划土地比例开始下降。两者...
评分经济活动中有长短不一的各种周期。我所理解比较重要的周期有以下这些。 现金周期:企业从采购原材料到组织生产,再到完成销售和货款回款的过程。决定现金周期长短的因素主要是现金的稀缺程度-即宏观信贷政策的松紧。如果银行捂紧了钱袋子,整个经济的参与者都会感受到现金流的...
评分现在国内的媒体经济学家大体上处于供给过剩的状态,他们在媒体上、网络上发表对目前重大经济问题的看法,很多却只顾吸引眼球,贩卖焦虑,立论基础通常薄弱,而结论与政策建议又老生常谈,怎么说都不会错,仔细读完也不会增加太多真知灼见。而另一方面,学院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则...
最后的良方是“紧信用,宽货币,宽财政”,要理解这几个词和其中的关系,你要把这厚厚的一本书读完。全面,有深度,涨知识的一本好书。
评分感觉上了一堂结合现实国情的宏观经济学课,惭愧的是很多知识都还给老师了。“20世纪以来对普通人唯一有用的金融创新就是ATM机”,作者对金融自由化的批评可谓犀利。书中提出的宏观审慎监管和财政扩张,强化政府的逆周期操作,限制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信贷融资,貌似是凯恩斯主义的升级,最重要的是,信用紧缩、房价下跌的金融周期下半场真的会来吗?
评分四星半,前半部分简直就是宏观经济学精华大集锦,连带着也说了中国的现状。后面一小部分感觉有点重复,很多在前面其实已经交代过。也算是己亥年开年读的一本好书。
评分2019-02-03在读;02-27读过
评分从货币非中性的角度分析金融对经济的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