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入画:一个老人的记忆博物馆

往事入画:一个老人的记忆博物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张才柱
出品人:
页数:344
译者:
出版时间:2017-4
价格:59.8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5029932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绘本
  • 生活
  • 私人史
  • 回忆录
  • 人文
  • 绘画
  • 生活态度
  • 有趣
  • 记忆博物馆
  • 老人回忆
  • 往事记录
  • 个人史
  • 生活片段
  • 情感叙事
  • 文化传承
  • 岁月沉淀
  • 真实故事
  • 视觉记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一位七旬老人真挚温暖的人生回忆。张才柱老人用100多幅“回忆画”,记录下童年的快乐、乡村的风貌、劳作的艰辛、生命的顽强与时代的变迁,栩栩如生地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重庆乡下的生活与生产景象。 由庶民生命点滴汇集而成的家国记忆,交织着美好与心酸,让我们看见美,看见痛,也看见力量。

★ 美国著名画家、作家贝蒂•艾德华博士真挚推荐!

贝蒂•艾德华是画家、作家、加州大学艺术学博士,著有畅销书《五天学会绘画》《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在黑暗中绘画》等。她非常欣赏张大爷的画作:“这些画极富感染力,张先生在满怀喜悦地描绘记忆中丰富多彩的场景,他具有绘画的 天赋, 擅长构图,善于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

★ 重庆电视台、中国网、腾讯网、新华网、凤凰网、搜狐网、重庆晚报、重庆商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

★ 庶民生活点滴 鲜活家国记忆

在这个因科技发达和经济膨胀而急骤向前的时代里,张大爷用画笔为我们留住了过往生活的画面,它们是历史鲜活的注脚,也是罕见的中国农民的私人生活史。

★ 用艺术之美照亮往昔岁月

在回忆的光晕之下,张大爷笔下的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每一幅都画得优美而细致,栩栩如生又静谧安详。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张大爷只上过四年小学,凭着勤奋自学维修机电,考取了矿山机电助理工程师资格证。他先天高度近视,戴着1600多度的眼镜,看书、写字、画画时,眼睛都得贴到纸上。60岁那年,被查出患有淋巴癌,他不仅挺过了难熬的放化疗,还自学中医,亲自采药调养身体。虽然是农村户口,没有退休工资,每个月就靠和老伴打零工赚的几百元以及儿女的贴补过活,但张大爷对画画这件事异常执着:“有生之年能完成这几百幅画,我就心满意足了。”

作者简介

张才柱,1946年出生在重庆北碚乡下,上过四年小学,年轻时务农,后自学机电维修,考取了助理工程师资格证。他先天高度近视,戴着1600多度的眼镜,右眼视力为0.3,左眼为0.1。60岁那年,他被查出患有淋巴癌,经历了一年多的放化疗。66岁时,他决定开始创作“回忆画”,绘画零基础的他短短两三年就完成了150余幅画作,记录过往人生,还原时代风貌。

目录信息

一.那时候的我和我家
我在中嘴出生
在充电房住了八年
搬到了辽叶河沟
我上小学有点儿难
我和秀英结婚了
我们张家的历史
二.那时候的童年
镰刀打叉赢猪草
女孩捡籽儿 男孩走六子冲
打土电话
笋子虫推磨
我和春娃儿做花号
赢铜钱
打跪下
滚铁环
做雪人
童年往事
三.那时候的乡村
欢欢喜喜过年
闹元宵
八月十五烧橙香
热闹的静观场
黄糕粑与西洋镜
大雪天后赶场
姑娘姑爷回娘家
孔明灯飞上天
放烟火架
看土电影
落雪弹子真可怕
背口诀 打算盘
消失的农家常事
天亮出门捡狗屎
组装矿石收音机
听半导体收音机
上梁说梁 儿孙满堂
夹泥匠敷墙壁
点点谷起杉皮房
筑土墙 配新房
打着灯笼上夜校
骗人的观花娘
这个院子出疯子
四.那时候的农事
春耕时节
戽斗汲水浇田地
水车车水平秧田
种小春
绳索牵引机耕大田
河边筒车浇农田
搭谷子
脚碓椓米
搭炕灶 炕稻谷
犁冬水田
竹罩子捉鱼
场镇上的米坊
王家面坊牛拉磨
张面匠的水磨坊
推腰磨 筛罗筛
石匠修磨子
烫槽房里杀猪
屋前屋后上草树
火药枪打野鸡
农具
五. 那时候的副业
充电
买煤
挖煤
拉筒坡和扯水
挖桐子米
油坊榨油
扯竹麻
采苎麻 转麻绳
村姑说笑打草鞋
手脚不停织麻布
养蚕子 抽蚕丝
弹棉花
做蓑衣
编篾活 打席子
做木活
补锅
打铁
打纸
香厂
石灰厂
纸厂
炼焦场
砍松树 烧黑炭
老鹰岩的炼铁厂
倒锅
矿车运煤
鸡公车运煤
马车和人力板车运输
山边修喷灌池
六. 那时候的集体生产和运动
生产互助组
做大集体活路
吃集体伙食那两年
挑肥料上梁子
我和大哥交公粮
开社员大会
农业学大寨
偷木料
大锤打开乌龟石
义务修公路
修桥
高音喇叭
学生搞宣传
菩萨遭殃了
“四清”那两年
打倒牛鬼蛇神
扯地皮风
地雷炸死人
男女老少吆麻雀
家家户户打耗子
大办钢铁筑高炉
高炉出铁送喜报
修水库
七.那时候的辛苦
灶屋里拴牛
灶屋里喂猪
吵闹的歇房
张石匠家的夜晚
起早贪黑的农家妇女
大姨姐
农忙时节烦事多
大田薅秧啰哎
稻田里的捕螟灯
晒粮最怕偏东雨
雨天忙农活
抗旱挑水浇禾苗
秋夹伏 热得哭
加夜班 点胡豆
下夜力挣钱
淘野煤炭
割猪匠呦走得远
改匠改料 又苦又累
纤夫拉船 风雨无阻
人扛马驮搞运输
停停走走抬锅炉
上山捡柴捞松毛
挖野菜树皮充饥
抢蕨苔粑粑吃
李家和陈家
唐光兴的肚皮
荒年的几件事
种田争水 吵嘴打架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文/宝木笑 历史总是自觉或是不自觉地流露出某种精英属性,现实的与倡导的往往出现尴尬的反差。就像我们经常听到“历史是人民书写的”,这显然是一种很美好的愿望,但却不能完全作数。中国的专制时期,历史以官修为正统,私家著述经常有杀头之忧,因私家著史而掀起的腥风血雨我...  

评分

内心的记忆与社会的注脚 往事如烟,因为往事成为了故事。往事如烟,因为经历变成了回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应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儿”,用画“复刻”“讲述”时代的变迁,这是七十高龄张才柱一生的梦想。他的《往事入画》所画的都是那些消失的生活,不...

评分

内心的记忆与社会的注脚 往事如烟,因为往事成为了故事。往事如烟,因为经历变成了回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应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儿”,用画“复刻”“讲述”时代的变迁,这是七十高龄张才柱一生的梦想。他的《往事入画》所画的都是那些消失的生活,不...

评分

相比于历史,我更爱故事。历史是冰冷的数字,是公元前某某年,而故事却可以是浪漫的“很久很久以前”;历史是南唐后主李煜被俘,故事却可由“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说开;历史是不带情感色彩的叙述,故事却富于人间的烟火;历史是白脸的曹操、红脸的关云长,是脸谱化的...  

评分

文/宝木笑 历史总是自觉或是不自觉地流露出某种精英属性,现实的与倡导的往往出现尴尬的反差。就像我们经常听到“历史是人民书写的”,这显然是一种很美好的愿望,但却不能完全作数。中国的专制时期,历史以官修为正统,私家著述经常有杀头之忧,因私家著史而掀起的腥风血雨我...  

用户评价

评分

看惯了李昆武“狰狞”的画风,翻看张才柱老人的画作,对比强烈的色块、民俗画的画风与水彩/粉彩的晕染,是一种悦目的美好。而美好,从“那时候”而来,即使在“那时候的辛苦”中也仅见稍有些暗沉的色调,辅以再三谈及的冒着风险让大家饱腹、生存的邓队长的侧像,可见作者难得的豁达与价值判断,由此再看序言提到的“感恩如今的生活”,会质疑这是否只是出版者的一厢情愿?看多了抱怨、仇恨、痛苦与折磨,再看这本画册,那篇短短的《姑娘姑爷回娘家》,竟有沈从文小说的质地。

评分

在回忆的光晕之下,张大爷笔下的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每一幅都画得优美而细致:房顶上的灰瓦,一片片、一行行,深深浅浅,光影流转;房梁在时光中留下的喑哑与光亮依稀可感;桌椅板凳、背篓箩筐、灶台水缸、锄头犁耙、簸箕木桶都是那样活灵活现;垒筑田埂的条石浓淡不一,石缝间的青苔青翠可见;房屋四周的池塘溪流、弯弯的山路、引流山溪的竹筒、姿态好看的大树、摇曳多姿的竹林,正在劳作的农人……带着张大爷的情感和体温,画面仿佛自己在述说,栩栩如生又静谧安详。

评分

很像是平如美棠,又或是朴素版的朝花夕拾。画的很可爱,往事虽有艰辛,但在一个暮年老人的回忆里,剩下的都是美好。很多乡村生活和风俗的细节写的很有趣,比如打水花,放干花,化龙,做花号,配图同看,如在现场一般。

评分

最近情感特别丰富,又润了我的眼。我很爱里面的画风,人物鲜活,色彩温馨,层次感极强。回忆处应有伤感,却透露着老人的乐观。老人的视角让我更了解初期的中国。幸福来之不易,愿安好

评分

张打铁,李打铁……这个太熟悉了,小时候我爷爷就唱这个哄我,泪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