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梁实秋先生在美食上的才华展示:火腿、醋溜鱼、烤羊肉、酱菜、汤包、炸丸子……既有饭馆酒楼的看家菜,又有平民百姓的家常菜,一壶烫酒,两三好友,或对影独酌,都写得极好。
梁实秋笔下的“吃”,不只是舌尖上的味道,朴素的文字记录了那些温存的岁月,字里行间飘散的是人间烟火,旧时北平的那些味道,仿佛穿过时光,带着乡愁和忆旧。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饮食一端,是生活艺术中的重要项目,未可以小道视之。梁实秋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把各色吃食写得活色生香,读起来非常有趣,并在美食的“盛宴”中得以体味人生。
梁实秋(1903-1987),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生于北京,毕业于清华大学,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历任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抗战期间,曾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立编译馆编纂。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去台后曾任编译馆馆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及文学院院长。代表作有译作《莎士比亚全集》,文艺批评专著《浪漫的与古典的》,以及散文《雅舍小品》《雅舍谈吃》《雅舍随笔》《雅舍杂文》《雅舍忆旧》《雅舍遗珠》等。
读《雅舍谈吃》,愈发觉得梁实秋真是小资。这种小资不是当下年轻人蛋炒饭里加一点朗姆酒就意乱情迷的假小资,他的小资是老派的,甚至还有一点保守、俭省,但最是真材实料,好似一张明代茶案,看似朴素,实则韵味隽永。 写吃的最好状态是“馋”,梁实秋馋得文雅,不是饥肠辘...
评分记得高晓松曾经算过,按照一个人活70年,大概在世20000天,每天三顿饭,一生也就只有60000顿可吃。抛出睡过没吃的早饭,减肥不能吃的晚饭,不知味的前十年后十年,能吃的也就不足40000顿。这这个算法醍醐灌顶, 让我更是不敢亏待自己的舌头和胃脘。 而梁老先生对于馋的释义更妙...
评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在家里翻到一本书皮都被扯掉的《雅舍谈吃》,就开始看起来了。 我有一个非常对不起这本书书名的习惯,就是我习惯大号的时候看书,我一路从《365天儿童故事》看到了《格林童话》,从《读者》看到《知音》,从《哈利波特》看到《飘》,当然还有这本亲...
评分我爱吃,但称不上会吃,所以不敢妄称自己在吃食上是个讲究的人,尤其跟我爸相比。但若是说到嘴馋,我毫无悬念地在老沈家排得上座次。幼年的时候,曾为了一个葱油烧饼,不惜翘课早退,待买到之后,心满意足,而留在唇齿间的葱油香亦远胜书香。这几年年纪渐长,嘴巴愈发地馋起来...
评分原文连接:http://www.rsywx.net/wordpress/2009/03/1577 ================== 事实证明,古文还是很难读的,而我个人最喜的,乃是民国时期大家所撰之半文不白的文字,尤以散文为甚。 近日阅《唐史演义》,读来殊为难懂,于是随手抓来梁实公的《雅舍谈吃》翻阅。 家中梁实公...
多次提到东兴楼,做点笔记,解禁了一定要去吃。 另外吃狗肉,吃果子狸不是最近的事,有些年头了。 东兴楼:爆肚儿,芙蓉鸡片,烩乌鱼钱带割雏儿,锅烧鸡,拌鸭掌,糟鸭片 致美楼:酱豆腐汁拌嫩豆腐,煎馄饨,砂锅鱼翅,芝麻酱拌海参丝 厚德福:瓦块鱼,铁锅蛋,炒鱿鱼卷,核桃腰,生炒鳝鱼丝,风干鸡 玉华台:汤包
评分好在我看的时候都不饿
评分好像很适合拍成纪录片,但是看久了感觉有些重复。没看过同类型,觉得挺新奇,居然有人能写出一整本不重样的好吃的……
评分【藏书阁打卡】这本谈吃的集子是算是美食杂文里面的经典之作了,过人之处在于“丰富”,既有关于做菜的方法,又有品尝经典菜肴的感受;既有关于饮食风俗的考证,又有对当时著名餐馆的臧否;既有对食物本身的研究,也有关于餐饮文化的论述;每篇之中还夹杂着很多名人轶事,读罢之后感觉收获了太多的信息量。民国时候的美食家,那都是社会的精英阶层,梁作为文化精英自然有这个口福,能吃到一等一的美食。而现在的美食文,基本已经回归大众,文化精英已经吃不起上乘的美食了,能吃得起的又写不出来,能写出来的多少有些营销软文之嫌。所以今天看来,要真的享受口腹之欲,还得自己亲力亲为啊~
评分【藏书阁打卡】前两辑多是菜的做法吃法与考证。第一辑为于京中吃的,第二辑为各地漂泊吃的,第三辑则是由吃引出一些文化的探讨与议论。战事纷乱,人情变迁,家族离合都在字里行间了,很多饮食也因此被寄托了无数情感。结尾说得明白,这种各个餐馆都有各自的拿手菜的饮食文化已然消亡了,美食文化随着普通食客大量涌入逐渐通俗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宽容比较与反思颇难得,这种文字写得雅俗共赏委实不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