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新闻学的历史面相:从知识史的路径

早期中国新闻学的历史面相:从知识史的路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作者:朱至刚
出品人:
页数:0
译者:
出版时间:2017-1-1
价格:CNY 32.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61561881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新闻史
  • 新闻传播
  • knowledge
  • journalism
  • history
  • 历史·中国·旧邦新造
  • 【pdf已存】
  • 新闻学
  • 历史
  • 知识史
  • 早期中国
  • 学术史
  • 媒介发展
  • 思想演变
  • 文化研究
  • 中国社会
  • 信息传播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该专著将基于对近现代中国学者新闻学论著的文本细读和情境分析,梳理、整合和揭示在中国新闻学的生成和演化过程中,作为立场的“中国”是如何在被他们认同的过程中,又随着情境的变化,被不断地建构和重构,进行历史地造就中国新闻学的整体面貌。

作者简介

朱至刚1979年生,四川乐山人。现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教育与工作履历

2016年8月至今: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2016年9月—2017年8月: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

2011年8月—2016年7月: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2009年7月—2011年7月: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2007年7月—2009年6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全职博士后

2001年9月—2007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

1997年9月——2001年6月:北京商学院新闻传播系本科生,获文学学士学位

二研究方向

中国传播史、传播观念研究

三研究成果

至2017年9月,共发表cssci期刊论文(独著或第一作者)16篇,承担或参与各类纵向科研课题4项。

四联系方式

xcxdds@126.com

目录信息

总序
前言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新闻学的前史——从学问观的角度
第一节 “新闻学”在中国的早到与晚达:以“新闻”是否需“学”为中心
第二节 “中国新闻学”的速成:基于民初“学问观”的丕变
第二章 作为复数的“中国新闻学”(上)——经典的本来面目
第一节 以学淑世:“中国新闻学”的直接成因
第二节 各自的“中国新闻学”:基于对“吾国报业”的病理诊断
第三节 作为立场的“中国”:“中国报刊史”的书写缘起
第三章 作为复数的“中国新闻学”(下)——被遗忘的“另类”
第一节 宛委别藏:经典之外的早期新闻学
第二节 任白涛:一位新闻学人的现实际遇
第四章 中国新闻学的世代与规训——以早期复旦大学新闻学系为例
第一节 作为“学术群体”的复旦大学新闻学系:侧重于谢六逸与黄天鹏
第二节 渐成规训的新闻学理:以学生课业为考察对象
第五章 新的中国新闻学——基于对“新中国”的愿景
第一节 作为愿景的“新中国”和“未来的中国报业”
第二节 战时新闻学:以“抗战建国”为依归
第三节 《科学的新闻学概论》:为战后的新中国而作
第六章 作为观念的“同仁报”——以“同人办报”为参照
第一节 并不必要的概念
第二节 并不多余的观念
附录 问题与路径:1978—1981年的新闻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前四章真是一气呵成,让人叫绝。对早期业界学界有关“新闻学”的认识归纳总结的又清晰又简洁。 第五章有点力有不逮,猜想是材料繁多难以取舍。又要面面俱到又要择其大观,就两头不沾。同时,对中共的新闻学思想避而不谈。 “同仁报”概念的梳理非常有趣,但在编排上略微碍眼。

评分

老同学所赠,精彩加友情,五星。记得和老朱初次聊天是在体育补考前的器材室,听他平地生澜地讲密宗的神通和剑仙的本事,管器材的陈八孃嘴都合不拢。然后补考铅球,我的球功败垂成地飞向及格线,老朱的球倔强地落在了他脚前。现在他来推新闻学史这颗铅球,如他自述,不做线性时间上的点鬼簿,不做学科内的跑马圈地与构链建构,而是考察中国新闻学生成的语结构性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互动,也就是整个的语境,新闻学自己的孵化箱。所以全书收尾呼应,整体性很强,是一本真正的“著作”。我当然是新闻学的外行,但从背后的学理看,觉得这次的铅球飞得很远了。

评分

跟想象的不一样,多了些新知,许多半熟悉的姓名变得熟悉~期待更多早期新闻学的研究面世~这个无时无刻不陷入合法性焦虑的学科最初是怎样进入学苑并延续至今的呢~除了大家总要吃口饭

评分

前四章真是一气呵成,让人叫绝。对早期业界学界有关“新闻学”的认识归纳总结的又清晰又简洁。 第五章有点力有不逮,猜想是材料繁多难以取舍。又要面面俱到又要择其大观,就两头不沾。同时,对中共的新闻学思想避而不谈。 “同仁报”概念的梳理非常有趣,但在编排上略微碍眼。

评分

跟想象的不一样,多了些新知,许多半熟悉的姓名变得熟悉~期待更多早期新闻学的研究面世~这个无时无刻不陷入合法性焦虑的学科最初是怎样进入学苑并延续至今的呢~除了大家总要吃口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