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台词一个人物
演绎可感可叹的悲喜人生
一爿茶馆一个社会
映射沧桑变幻的炎凉世态
——曹禺
《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的老舍将其语言功力发挥到极致,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真相与文学高度。
《茶馆》故事全部发生在北京城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会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先生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主次人物形象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展现了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数个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
书中包含《茶馆》和《龙须沟》两本老舍经典代表作。
老舍(1899-1966)
小说家、剧作家。
1899 年生于北京,原名舒庆春,满族正红旗人;
1918 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任小学校长;
1924 年赴英,任教于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正式开始文学创作;
1930 年归国,先后任教于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
1937 年奔赴国难,直至抗战胜利;
1966 年8 月24 日午夜,自沉太平湖。
代表作
《骆驼祥子》(1936)
《四世同堂》(1944-1948)
《茶馆》(1957)
《正红旗下》(1962)
在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茶馆里,三个时代发生的不同事情,在老舍的笔下都成为了当时黑暗社会的缩影。 初秋,维新变法失败。人们在裕泰茶馆中玩鸟,喝茶,谈谈事情。清朝已是摇摇欲坠,但茶馆里却是平静如常。可是,社会的逼迫还是让一些流氓事情发生在此处:康六...
评分 评分结构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人于这家大茶馆,全剧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
评分《茶馆》观后感 前天晚上,随《茶馆》散场人流从首都剧场大门出来,剧场小小院落里,灯光闪耀着许多即将启动,已启动的名牌好车,我仿佛来到另一个布光精致的剧场,上演着最好的时代的时装剧。于是想起刚才的剧场上,贴在老裕泰茶馆里大大小小“莫谈国事”的纸条——那一...
评分用几十万字来选一种老舍的简明经典读本,是可行的吗? 文学经典的标准,至少要符合下面一些条件:他的以一当百、以一当千的无可争辩的分量;它在历史上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无法逾越的典范性、代表性;产生的时候是重要的,之后又拥有持久的影响力,一代一代有它的读者,甚至迷恋...
《茶馆》真的很棒,人物特色很鲜明。后面附带了《龙须沟》,不喜欢了。
评分不论经历多少年,那些文字依然鲜活,那些人物依然跃然纸上,这就是茶馆的魅力,这就是老舍先生的魅力。
评分“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在家躲祸,闲来无聊重读,明白了从爱到不爱,也就是一场疫情的事情。“我年轻的时候,以天下为己任,的确那么想过!现在,我可看透了,中国非亡不可!”看透不看透的,都无关紧要,毕竟,我确实看不到这一天。始终都是佩服老舍的,在”莫谈国事”的背后,他还能借小茶馆的一幕幕传递一个时代的面貌,而现在呢?有多少名字多少字是说都不让说的。人世百态,好像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一样,上面有滋有味,下面连窝窝头都不让吃,热闹非凡的背后藏的还是那一片凄凉,从未改变!
评分只看了《茶馆》。第三幕三老人茶聚一段,看哭。
评分四星半 《茶馆》仅用三幕,社会各色人等悉数登场,嘈嘈切切却杂而不乱,都是碎语闲言却不可易一字。空间囿于小小的裕泰,演出的却是一个民族的百年悲怆。前两幕还嫌稍有琐碎,但到了第三幕所有的窸窸窣窣涓涓细流汇成哐哐碴碴的一场大戏。三个老伙计在茶馆里抛着捡来的纸钱,为自己祭奠,为国族招魂。可堪与所有伟大的戏剧场景相提并论,真正的“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龙须沟》虽为歌功颂德之作,但语言鲜活仍殊为可贵。不知数年后站在太平湖旁的老舍又怎样回忆当年的龙须沟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