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心臟

歐洲的心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衛城出版
作者:林育立
出品人:
页数:304
译者:
出版时间:2017-2-8
价格:NT4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9869351867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德國
  • 政治
  • 報導文學
  • 非虛構寫作
  • 能源
  • 社會
  • 社会学/人类学
  • 轉型正義
  • 欧洲史
  • 欧洲文化
  • 历史
  • 文化
  • 旅行
  • 欧洲
  • 西方文化
  • 社会
  • 政治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資深駐德記者深入德國的肌理

從政治、能源政策與轉型正義三大面向

剖析統一後的德國如何在困境中擁抱改變

重返歐洲的中心

二戰結束,戰敗的德國在美蘇兩大陣營的角力下一分為二,東、西德隔著柏林圍牆各自發展;直到一九八九年,受東歐民主化浪潮影響,柏林圍牆倒塌,一九九〇年,兩德正式統一。然而慶祝的氛圍尚未退去,在國內,德國要面對東、西德整併問題;國際上,因二戰時的種種罪行,德國仍需反省與尋求和解。統一後的德國會怎麼走,全世界都在看。

二十多年過去,繼受過往傲人文化與罪愆的德國,奮力擁抱改變、面對轉型:人口組成變得繽紛多元;原本破敗的前東德區成為最受歡迎的居住地點;率全球之先推動能源轉型,讓世界看見非核家園的實踐可能;直面過往之不義,認真處理納粹與東德時期對於人權的迫害……統一後的德國再次變得強大,不過不再以軍國主義的姿態,而是以自身的政治經濟實力、科技與產業創新以及人道關懷重返世界舞臺,成為驅使歐盟持續向前的心臟。

本書由駐德資深記者林育立歷經多年採訪而成,以冷靜而熱情的視角,講述的是一個遭遇各種極端困境卻始終勇於面對的國家,從廢墟中重建,重返榮耀的故事。

作者简介

林育立

自由記者,旅居柏林,曾在駐德代表處擔任新聞編譯,當過六年的中央社駐德記者,不定期為臺灣和德國媒體撰稿,並從事中德文口譯。相信記者這行離不開現場,正努力寫出能和臺灣社會對話的國際新聞。

目录信息

【推薦序】戰後德國的再興,為世界帶來了什麼? 蔡慶樺
【推薦序】德國能源轉型不是神話 賴偉傑
【推薦序】政治的記憶與對未來的責任 陳瑤華
【前言】擁抱改變
PART 1 重返國際舞台的歐陸強國
1.柏林:從廢墟中重建的新德國首都
2.德國未來的節拍器:石化園區百年的起落和再生
3.自由的祕密是勇氣:梅克爾的堅持與遠見
4.成為新德國人:德國如何因應史上最大難民危機
5.向假新聞宣戰:德國如何抵抗民粹排外浪潮
PART 2 告別核煤,邁向綠能新世紀
1.在地的能源革命:能源村的故事
2.擁抱能源新世界:傳統電力公司如何轉型綠能
3.能源轉型的參考範本:德國怎麼衝綠能
【特別附錄】全球最具潛力風場
【特別附錄】公投廢核:奧地利民主深化的轉捩點
PART 3 揭露真相,走出獨裁
1.民運記憶的守護者:東德工人賽羅的故事
2.自由與壓迫的現場:伯瑙爾街的柏林圍牆紀念園區
3.打開傷口是為了復原:訪德國史塔西檔案局局長
4.撕碎也要討回真相:看德國如何復原情治檔案
5.清查黨產,建立機會均等的政黨政治
6.《我的奮鬥》戰後七十年首度再版:看德國如何解構希特勒
PART 4 二十五年的自由與統一:重返歐洲中心的新德國
1.兩德統一與新德國的誕生
2.統一不是結局:變動中的的德意志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本書以現實關懷角度出發,每部份都能有所啟發,帶我們理解德國上下齊心以開放態度面對過去、推動能源與產業轉型政策走向(但非集體主義式的)的努力與遠見、轉型正義之徹底與用心,以及一個過去強調自己是單一種族構成的國家,如何重新定義自己,處處都值得僵化的後進國家(東亞各國猶然)參考學習,而且也顛覆德國「國民性」的刻板印象,德國人勇於面對與創新的態度會讓人跌破眼鏡。第一和第四部分重複度較高,第二部較為混亂,也比較淺,但德奧能源轉型史以及台灣發展討論值得一看,第三部分最佳,願意正視過去,才能面對未來,遮住看過去的眼睛,也就看不到未來。本書缺點在於作者以禮讚歌頌現今德國的角度,以四部曲讓我們理解德國,但光明面篇幅過大,且有些煽情片面,雖然有提負面例子,但內容不多,沒有辦法看到德國社會思辨的過程,較為可惜。

评分

記者式寫作,引號引言與自己觀點交錯,不是我習慣的敘述方式。另外德國有自己的問題,其他國若要學習,也該將歷史脈絡與學科體系一起帶入文中討論,作者自行裁剪訪問對象人選與言語的話,比較難說服挑剔的讀者為何要訪問這個人、為何只挑了這句話來引用。 雖借來看放在桌上好幾個月但翻閱後判斷不是我想一字一句看完的作品,只得放棄,抱歉⋯⋯

评分

記者式寫作,引號引言與自己觀點交錯,不是我習慣的敘述方式。另外德國有自己的問題,其他國若要學習,也該將歷史脈絡與學科體系一起帶入文中討論,作者自行裁剪訪問對象人選與言語的話,比較難說服挑剔的讀者為何要訪問這個人、為何只挑了這句話來引用。 雖借來看放在桌上好幾個月但翻閱後判斷不是我想一字一句看完的作品,只得放棄,抱歉⋯⋯

评分

本書以現實關懷角度出發,每部份都能有所啟發,帶我們理解德國上下齊心以開放態度面對過去、推動能源與產業轉型政策走向(但非集體主義式的)的努力與遠見、轉型正義之徹底與用心,以及一個過去強調自己是單一種族構成的國家,如何重新定義自己,處處都值得僵化的後進國家(東亞各國猶然)參考學習,而且也顛覆德國「國民性」的刻板印象,德國人勇於面對與創新的態度會讓人跌破眼鏡。第一和第四部分重複度較高,第二部較為混亂,也比較淺,但德奧能源轉型史以及台灣發展討論值得一看,第三部分最佳,願意正視過去,才能面對未來,遮住看過去的眼睛,也就看不到未來。本書缺點在於作者以禮讚歌頌現今德國的角度,以四部曲讓我們理解德國,但光明面篇幅過大,且有些煽情片面,雖然有提負面例子,但內容不多,沒有辦法看到德國社會思辨的過程,較為可惜。

评分

能源轉型的部分寫的不太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