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西方来到中国,从洞窟、宫殿和画商的密室里搜刮艺术珍品,盗走了雕塑、家具、瓷器、书画等大量国宝。敦煌壁画、龙门石窟、昭陵六骏……这些稀世珍宝现存何处?在盗宝者中,除了臭名昭著的斯坦因、华尔纳、卢芹斋,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幕后黑手”?两位作者通过查阅私人文件、历史档案,以及主要人物的回忆录,详细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这段时期,以美国人为首的西方收藏家是如何想方设法获得中国艺术品的一段历史,这些文物最终催生了中国古董市场在欧美的蓬勃发展,也激发了中国人依靠艺术市场促使国宝回归的努力。
谢林·布里萨克,艺术史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获奖纪录片制作人,美国《考古》杂志特约编辑,是《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国际先驱论坛报》《民族》《军事历史季刊》等报刊的撰稿人。
卡尔·梅耶,历史学家,任教于耶鲁和普林斯顿大学。曾长期担任《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驻外记 者和社论撰写人,《世界政策杂志》编辑。他写过14本书,包括有关文物非法交易的《被掠夺的历史》《艺术博物馆》,与布里萨克合作撰写过《阴影下的竞赛》《国王拥立者》。
译者 张建新,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长期从事中外文物、博物馆交流工作;曾就职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作为美国梅隆基金会研究员,赴美考察过美国博物馆管理运营;目前就职于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译著包括介绍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发展历程的《商人与收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创建记》 《让木乃伊跳舞——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变革记》等。
蚂蚁和鸟类都有储藏的嗜好,犬类、各种啮齿类动物、某些螃蟹以及智人也不例外,它们都有收藏冲动,喜好储存与生存无关的物品。研究表明,人类的此类冲动或许具有遗传性,常常从幼年时便展露出收藏本能。外国人的收藏本能从八国联军时期就发挥的很好,国人的收藏嗜好则被压抑了...
评分陷在译者张紫薇小姐给我们布下的文字泥潭中,简直不可自拔。张小姐的译笔时而深沉如秤砣坠底,时而欢脱如野狗撒泼,时而蜿蜒曲折,时而一泻千里,简直让人目不暇给,匪夷所思。有些译者翻译,体现的是他们的中文功底,有些译者翻译,体现的是他们的外文实力,张小姐翻译,体现...
评分 评分我更喜欢穿梭在另一个视角,从社会生活,文物考古的角度,穿越回那个时代,品味那个时期历史,感慨历史的真实。历史没有必然,都是偶然;历史没有对错,只是选择... 对于迷人的大千世界而言,我们只是持有单程签证的旅客,来都来了,该给世界留下点什么 对于迷人的大千世界而言...
评分乱象 ——【美】卡尔·梅耶等著 张建新等遗:《谁在收藏中国》读后 前言:此次双十一期间,笔者购书不多,但相比于平时,也有一定数量。京东满6免3活动因缺货和难以凑齐,故只下一单。此时秒杀专区中一本叫做《谁在收藏中国》的书偶然中进入了我的视野。浏览其详...
从拍卖圆明园青铜兽首为引开篇,以收藏者个人为线索讲述上世纪百年间中国文物流失的过程。比较喜欢两点:一是作者每一章都不惜笔墨地叙述时代背景和收藏者的个人背景;二是思路比较宽,提出的是文物所有权判定、文物返还、以及当今艺术品市场走向的思索,虽然夹带了一大堆私货。读来也有动容之处:如弗利尔“在原属国保护文物”的计划,小洛克菲勒为拿下摩根的中国瓷器收藏而向老爹借钱时写的信,李雪曼与《溪山无尽图》。至于最敏感的一个问题,文物的流失究竟是西方对中国历史的疯狂掠夺还是无意中让文物得以保存免遭战火及动荡环境的毁坏?自由心证吧。另外,此书校对硬伤较多,有一整段文字字体全部印错了,看着很不爽啊……
评分好好的内容,被不负责任的翻译败了胃口,用力过猛的编辑大人,每页都有莫名其妙的粗体字,琢磨了很久也不明白编辑用粗体字给读者画的重点是什么规则? 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十分糟心!
评分翻译〇星,原文五星(从本书是大陆这一领域的必读且唯一作品来说我给五星,从内容来说可能还达不到)另外,译者或许可以改书名,但副标题都去掉了不是很妥。封面设计好评,责编智商和译者一起下线了。我可以说我是第一批接触这本书的国内读者,如果不是觉得这本书好,我也不会推荐朋友买原版并且自己也买了。我自己也是译者,我当然理解翻译是很容易出错的,但整本书错成这样也实在太离谱了。。别为译者叫屈,又不是出版社拿着枪逼他们翻译的
评分文字太干巴了
评分站着翻翻我都糟心,莫名其妙的每页标几行黑体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