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西方来到中国,从洞窟、宫殿和画商的密室里搜刮艺术珍品,盗走了雕塑、家具、瓷器、书画等大量国宝。敦煌壁画、龙门石窟、昭陵六骏……这些稀世珍宝现存何处?在盗宝者中,除了臭名昭著的斯坦因、华尔纳、卢芹斋,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幕后黑手”?两位作者通过查阅私人文件、历史档案,以及主要人物的回忆录,详细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这段时期,以美国人为首的西方收藏家是如何想方设法获得中国艺术品的一段历史,这些文物最终催生了中国古董市场在欧美的蓬勃发展,也激发了中国人依靠艺术市场促使国宝回归的努力。
谢林·布里萨克,艺术史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获奖纪录片制作人,美国《考古》杂志特约编辑,是《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国际先驱论坛报》《民族》《军事历史季刊》等报刊的撰稿人。
卡尔·梅耶,历史学家,任教于耶鲁和普林斯顿大学。曾长期担任《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驻外记 者和社论撰写人,《世界政策杂志》编辑。他写过14本书,包括有关文物非法交易的《被掠夺的历史》《艺术博物馆》,与布里萨克合作撰写过《阴影下的竞赛》《国王拥立者》。
译者 张建新,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长期从事中外文物、博物馆交流工作;曾就职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作为美国梅隆基金会研究员,赴美考察过美国博物馆管理运营;目前就职于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译著包括介绍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发展历程的《商人与收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创建记》 《让木乃伊跳舞——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变革记》等。
看了两章,觉得有点小问题,人名有时候翻译得比较怪,拿破仑三世被翻译成路易斯·拿破仑这种说法是头回见,难道不是一般用拿破仑三世或是路易·波拿巴么?。。。看别人说伯希和的名字都没有译对,这其实不太应该,毕竟在文物圈里他可不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其实如果能把英文附...
评分陷在译者张紫薇小姐给我们布下的文字泥潭中,简直不可自拔。张小姐的译笔时而深沉如秤砣坠底,时而欢脱如野狗撒泼,时而蜿蜒曲折,时而一泻千里,简直让人目不暇给,匪夷所思。有些译者翻译,体现的是他们的中文功底,有些译者翻译,体现的是他们的外文实力,张小姐翻译,体现...
评分 评分 评分好好的内容,被不负责任的翻译败了胃口,用力过猛的编辑大人,每页都有莫名其妙的粗体字,琢磨了很久也不明白编辑用粗体字给读者画的重点是什么规则? 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十分糟心!
评分枯燥倒是其次,关键是通篇都在讲述各种收藏家个人的故事,对于文物本身却着墨甚少。如果书名干脆直译成《中国收藏者》的话,买的人可能会减少很多。
评分打三星及以下的读者只能归因于这本书不对其胃口,这本书是给像我这样对美国各大博物馆的中国艺术馆藏是如何形成的这一议题感兴趣的读者看的。另外,除非是满篇佶屈聱牙的翻译腔或者不知所云,我不认为仅仅因为发现几处人名地名的错误就可以在不对照原文的情况下去评判甚至否定一本书的整体翻译质量。给不到五星则是因为有个别章节比较单薄,以及“后记”有狗尾续貂之感。
评分1、为什么放弃传统的引用注释的方式而选择加粗引文的第一句,真的无时无刻不在干扰读者阅读,而且加粗的还不是重点;2、这不就是八卦嘛 还以为是波澜壮阔的文物迁移故事
评分副标题比标题更准确,这是一本关于美国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按时间段叙述,从1785年中美贸易一直到特朗普上台,以人物为中心:包括早期的商人,及后来的学者、驻华官员、打着学者旗号的文物贩子,他们有的明抢,有的暗夺,有的怂恿,当然也有少数合法生意,在中国自身大乱的时代,这些文物廉价被崛起中迫切需要艺术品装点暴发户门面的美国收入各大博物馆。但倘非如此,这些文物多半会被中国人自己所毁灭,被美国人剥离语境的文物总比中国人自己毁掉要好,这一历史悖论无解。而且,如果中国今后再乱,暴民们一定会冲进今天的博物馆抢夺并毁坏文物的。本书信息量非常大,而且很多是网络不容易搜到的,翻译流畅但不够严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