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中國民居

圖解中國民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楓書坊文化出版社
作者:王其鈞
出品人:
页数:256
译者:
出版时间:2015-6-10
价格:380元,HK$119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986377075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建筑
  • 中国民居
  • 楓書坊
  • 传统文化
  • 社会学
  • 王其鈞
  • 民宿
  • 手绘
  • 中国民居
  • 建筑图解
  • 传统民居
  • 建筑史
  • 民间建筑
  • 地域特色
  • 房屋结构
  • 文化传承
  • 生活空间
  • 建筑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各民居型態】

宅居:窯洞、四合院、高樓、青磚樓、木構屋、磚造屋

聚落:平頂屋、碉房、穹廬、矮屋、干欄寨、竹樓、坊屋、土牆屋

堡壘:土樓、圍屋、圍龍屋、碉樓、土堡

本書作者被評為建國以來具有代表性的60位畫家之一,致力研究建築史,擁有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學位,1991年至1992年在中國建設部和中央電視台合作的【中國民居】電視節目中擔任「建築指導」,該電視節目也被編輯成為12集系列影片《中國民居趣談》,由作者主持。

中國民居是中國古建築中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種建築形式。舊時的官式建築總是從民居建築中吸收養分,民居建築的某些構造方式一旦被官式建築所採用,就反過來民居繼續使用。但民居又在新的方面繼續發展,譬如民居的雕刻裝飾,就明顯優於官式建築。

研究民居,不僅對於人民瞭解中國傳統的營造方法大有裨益,而且對於人們瞭解民俗文化也大有幫助。《圖解民居》運用了大量的說明圖畫來解釋和說明一些典型的傳統民居和村落,是一本雅俗共賞的實用和有趣味的圖書。

本書特色

◎中國最具代表性的60位畫家之一,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中國民居趣談》主持人親著親繪!

◎超過250幅手繪圖示,230幀實景照片,從全景到細節,360再現民居華彩。

◎從宅居、聚落到堡壘,3大民居形態,20種建築形式觀察報告,呈現多元民居文化。

◎剖析中國16個省分地理氣候、歷史發展,風土民情與民居沿革關係,再現前人智慧。

作者简介

王其钧1954年生于徐州,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其多年从事连环画、国画及油画创作,代表作有《中国民居·白描画典藏》、《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建筑与环境》等。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与省级美展并被美术馆收藏。2010年在中宣部倡导的60集大型中国美术文献纪录片《经典与不朽》活动中,被评为建国以来具有代表性的60位画家之一。2014年12月15日王其钧的作品水彩画《都市中的一抹霞光》,获得获十二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目录信息

.前言
一、中國民居的典型特點
.一、群體組合——傳統建築的主要特點
.二、千年宅制——民居的歷史發展
.三、因地擇宜——中國地理氣候總體情況
.四、形制多樣——民族建築的特點
.五、祈福消災——居住建築的裝飾
二、因地制宜的宅居
.一、黃土窯洞——高坡上的土居
.二、北京四合院——規矩方整的大宅院
.三、皖南民居——蘊藉奢華的簡樸高樓
.四、江南水鄉民居——小橋流水旁的人家
.五、晉中單坡屋頂——封閉堅固的青磚樓
.六、杆欄式住宅——底層架空的木構屋
.七、閩南紅磚民居——喜慶祥和的磚造屋
三、民族聚落的典型
.一、維吾爾族——散落天山南麓的平頂屋
.二、藏族——石砌土築的碉房
.三、蒙古族——大漠上的半圓穹廬
.四、朝鮮族——長白山下的抗風矮屋
.五、侗族——溪澗河灣畔的杆欄寨
.六、傣族——隱身西雙版納的竹樓
.七、白族——雲南大理的漢風坊屋
.八、納西族——糅合異族風格的土牆屋
四、不越雷池的堡壘
.一、福建土樓——群山環繞的城寨
.二、贛南圍屋——地處險惡的土圍子
.三、梅州圍攏屋——散落田間的馬蹄痕
.四、開平碉樓——潭江畔的奇異堡壘
.五、閩西土堡——守衛家園的樓堡
.附錄
.參考書目
.後記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有很多篇幅介绍了少数民族建筑,涉猎太广,泛而不精。我还是对中原地区古建筑的演变比较感兴趣

评分

蛮有意思的。中国民居真的各式各样,建筑真是好玩。美中不足的是插图中的人物都是明清时代的模样,好希望看到现代的民居以及现代人是如何利用布局的。

评分

該書集知識性與人文性為一體,較為詳細地介紹了不同民族和不同地理歷史環境衍生出的異彩紛呈的中國民居,結構清晰,標註明確,語言平實,繪圖精緻。雖然作者文字功底一般,重複之處也較多,但不失為一本好書,因為,她為我的走邊中國計劃提供了N條線路哈哈!

评分

非常棒,图文并茂,强烈呼吁中国的民居能够延续下去,希望这本书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这是我们民族的积淀和和传统文化,很需要传承。

评分

面太广,200多页根本难以深入,每种类型点到即止;在民居历史演变上着墨极少,基本是研究中国民居的硬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