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作者:赵德利
出品人:
页数:300
译者:
出版时间:2016-6
价格:49.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0122047
丛书系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图书标签:
  • 民间文化
  • 民俗学
  • 可读性极高
  • *北京·商务印书馆*
  • 民间文化
  • 批评理论
  • 研究方法
  • 文化研究
  • 社会批判
  • 理论分析
  • 学术著作
  • 文化实践
  • 批评方法
  • 理论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与方法》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该研究从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的构想出发,分为一个导论和上下两编,共计七章。全书综合运用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生命美学等学科理论,通过民俗与文艺的同构化合,阐发民间文化审美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和创化模式;依据人生民俗的“通过”转换特性,提炼出民间权威、乡里能人、女神与女巫、长子与长女等身份与性别批评范式,以及家族文学母题、人生仪式化审美还原等具有民族本土特点的文学批评方法。该书是一部角度新颖、方法独特的文学批评专著。

作者简介

赵德利,山东莱西人。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二级教授,陕西省级优势特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小说学会理事,陕西省级教学名师。新世纪以来,获批国家和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7项;在《文学评论丛刊》《社会科学》《文艺争鸣》等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23篇被《新华文摘》、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文摘刊物转摘;出版《文艺民俗美学》等专著4部;获得首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陕西省首届民间文艺山花奖一等奖、陕西优秀文艺评论奖最佳评论奖等20多项。

目录信息

导 论 民间文化批评:交叉学科理论与文学批评方法
一、民间文化批评形成的文化背景
(一)世界范围学科交叉联动
(二)中国改革开放西学东进
二、民间文化批评的形成与发展
(一)文学的演化与民间方式的确立
(二)民间文化批评的形成与发展
三、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建构体系
(一)文学人类学的批评理论建构
(二)文艺民俗学的批评范式借鉴
(三)文学社会学的批评要素选择
四、民间文化批评关键词
(一)民间与民间文化
(二)文学的民间精神
(三)民间立场与民间文化视角
五、本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构想
上编 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建构
第一章 民间文化批评理论的逻辑原点
一、民俗文化源起于生存活动
(一)人类生活文化萌生期
(二)人类生活文化形成期
(三)人类生活文化成熟期
(四)人类生活文化完型期
二、生存活动视野下的民俗特性
(一)民俗的定义
(二)民俗的性质
(三)民俗的特性
三、民俗审美:超越民俗形式的生命活动
(一)民俗基质:从生存追求到生命意义的超越
(二)民俗变异:不断裂变与演化的生命图景
(三)审美批判:文艺民俗的认知与价值
第二章 民间文化批评理论的审美基质
一、人生过程:文艺与民俗同构的对象化
(一)走向人生“过程”的民俗与文艺
(二)民俗共性与艺术个性的统一
二、生命永恒:文艺与民俗同构的人生契点
(一)审美批判:现世悲剧的认知与超越
(二)“阴阳”转换:艺术超越的民俗契点
(三)审美活动:超越有限的生命存在方式
三、多重转换:文艺与民俗同构的叙事机制
(一)家国同构的象征转换
(二)血亲伦理悲剧的建构
(三)多重转换的叙述基质
第三章 民间文化批评理论的价值向度
一、文艺民俗的社会功能
(一)文艺民俗的历史性
(二)文艺民俗的民族性
(三)文艺民俗的社会批判性
二、文艺民俗的审美价值
(一)文本结构表层的审美功能
(二)深层审美文化意蕴的建构
(三)原型层审美价值的探寻
三、文艺民俗的创化模式
(一)原生民俗的摹写
(二)再生民俗的整合
(三)新生民俗的创化
下编 民间文化批评的范式实践
第四章 家族文化的审美范式
一、家·枷·出家:家族文化的审美象征
(一)家:传统家族的功能
(二)“枷”:家族规范的束缚
(三)“出家”:家族审美的象征意蕴
二、家族文学母题模式
(一)家族文学母题流变述论
(二)俗民家族——国家关系复合母题模式
(三)宗族——民族命运母题模式
(四)家族——阶级(政党)斗争母题模式
(五)生产队——村镇宗族关系母题模式
(六)家族历史——心理欲望母题模式
三、家缘与诗思:家族文学的两难选择
(一)“家”情结与作家的使命
(二)“出家”的追求与归家的渴望
(三)“最后”现象与审父意识
第五章 人物性别与身份的审美范式
一、 长子身份与人格悲剧
(一)身份的社会与长子情结
(二)爱欲的失抑与人格悲剧
(三)父象的轰塌与长子无继
(四)长子的拯救与浪子出游
二、长女形象的文化心理透视
(一)长女形象:躬亲齐家的女性
(二)圣母与妖女:长女形象的类型特征
(三)身份认同:灵与肉分异的苦魂
三、女神与女巫:女姓偶像的审美批判
(一)女神:女性偶像的雕塑与批判
(二)女巫:女性偶像的颠覆与反思
第六章 乡里能人与民间权威的审美范式
一、乡里能人与民间权威的类型特征
(一)乡里能人的身份特征
(二)民间权威的类型特征
(三)民间权威的审美特征
二、作家立场与乡里能人审美范式
(一)启唤与救助:科学民主启蒙视角与启蒙形象
(二)改革与建设:主流意识形态视角与革命形象
(三)生存与超越:民间文化价值视角与俗民形象
三、土匪审美:民间权威的文化阐释
(一)传统土匪观批判
(二)审美视界中的土匪类型
(三)土匪与民间权威身份的转换
(四)土匪权威的审美文化意义
第七章 人生的仪式化还原审美范式
一、人生仪式与审美象征
(一)仪式的含义与类型
(二)人生仪式的文化象征
(三) 仪式与艺术的化合同构
二、民间信仰思维审美建构的功能
(一)民间信仰思维的基本特征
(二)交感思维审美建构的功能
三、20世纪文学的仪式化还原范式实践
(一)五四文学:民族启蒙与巫教仪式
(二)土改文学:斗争理想与革命仪式
(三)寻根文学:文化重建与世俗仪式
参考文献
后 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浏览+部分细读。最喜欢这种严谨规范的学术著作。导论部分清楚介绍了民间文化批评作为文学批评的一个分支学科的提出和发展沿革,以及它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特点,阐明了相关关键词如“民间”、“民间文化”、“民间精神”、“民间立场”的概念内涵。正文分为理论建构与范式实践上下两编。内容详实细致,结合作品文本展开了家族、性别身份、民间权威多方面的阐释。

评分

作者对于民俗学的理解极深

评分

浏览+部分细读。最喜欢这种严谨规范的学术著作。导论部分清楚介绍了民间文化批评作为文学批评的一个分支学科的提出和发展沿革,以及它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特点,阐明了相关关键词如“民间”、“民间文化”、“民间精神”、“民间立场”的概念内涵。正文分为理论建构与范式实践上下两编。内容详实细致,结合作品文本展开了家族、性别身份、民间权威多方面的阐释。

评分

浏览+部分细读。最喜欢这种严谨规范的学术著作。导论部分清楚介绍了民间文化批评作为文学批评的一个分支学科的提出和发展沿革,以及它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特点,阐明了相关关键词如“民间”、“民间文化”、“民间精神”、“民间立场”的概念内涵。正文分为理论建构与范式实践上下两编。内容详实细致,结合作品文本展开了家族、性别身份、民间权威多方面的阐释。

评分

浏览+部分细读。最喜欢这种严谨规范的学术著作。导论部分清楚介绍了民间文化批评作为文学批评的一个分支学科的提出和发展沿革,以及它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特点,阐明了相关关键词如“民间”、“民间文化”、“民间精神”、“民间立场”的概念内涵。正文分为理论建构与范式实践上下两编。内容详实细致,结合作品文本展开了家族、性别身份、民间权威多方面的阐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