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的静谧边界

冷战的静谧边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美]尤利娅·科姆斯卡
出品人:
页数:472
译者:宋世锋
出版时间:2018-5
价格:68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47418017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冷战
  • 历史
  • 冷战史
  • 地理
  • 世界史
  • 历史学
  • 2018
  • 美国
  • 冷战 历史 政治 静谧 边界 对峙 时代 分析 世界格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铁幕并非真的存在——至少并非如通常想象的那般。它并非一条明确、完整的分界线,将冷战的欧洲一分为二。它是由一系列独特的景观构成的,这些景观是在数十年(即便没有数百年)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势力的影响下形成的。本书着眼于捷克斯洛伐克和西德之间的森林,试图纠正对这种标志性划分的误解。

尤利娅·科姆斯卡带领读者去往波西米亚森林的西缘,这是欧洲*古老的分界线之一,20世纪50年代,民众开始在这里构建所谓的祈祷墙。祈祷墙是一系列新建的、目的明确的朝圣地点、瞭望塔和纪念碑,将长久以来即属于德国的森林和边界置于20世纪*旷日持久的冲突之中。科姆斯卡说明了民众是如何通过祈祷墙投身于新的政治和宗教版图的构建之中,并有所成就的。在这一过程中,她将西德静谧的森林边缘与铁幕沿线弥漫的悲剧氛围联系在了一起。

借助对档案资料的爬梳和对各类文化遗存(被破坏的圣像、旅行者的摄影作品,以及诗歌和游记)的精微解读,这本书推动了相关研究的发展,打开了边界和冷战研究的全新视角。

作者简介

尤利娅·科姆斯卡(Yuliya Komska) 达特茅斯学院的德国研究助理教授。

目录信息


天然的冷战竞技场
铁幕及其长历史
突破“精神壁垒”
边界
森林
森林游吟诗人
章节概述
关于地名的注释
第一章 条件:冷战的废墟
揭示疮疤
战后和冷战
中欧的镀金时代化为尘土
乡间的瓦砾
代废墟说话
照片指向性的欠缺
结语:图像的背叛
第二章 基石:圣像破坏运动和祈祷墙的建立
边缘成为中心
“奇迹之年”的精神武器
铁幕沿线的奇迹:来自东方的圣像
“被驱逐的”圣母
“残破的”基督
边境地区的基督教思潮
镜头下受虐的躯体
结语:民间壁垒
第三章 基础建设:民间边境旅行和游记
使“边境”和“土地”重归一体
阿达尔贝特·施蒂弗特效应
冷战边境报道的开端
作为目的地的铁幕
南方支点:德赖塞瑟尔的传说
北方支点:欧洲的中心蒂伦
旅行者书写边境意识
结语:集团心理的失败
第四章 功能:祈祷墙的视觉乡愁
超越“凝视”:乡愁的双重焦点
必不可少的乡愁
新的旅行摄影习惯
乡愁的视觉根源
乡愁建起瞭望塔
穿过铁幕
无尽的乡愁
结语:渴望的窗口
尾声 悲惨的画面
戏剧化
前线的传播者
致谢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因为对“边界/边境“题材”颇感兴趣,我在图书馆被这本这本封面美观的新书吸引,特意翻看了一会儿。没想到“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只能弃看。 这本书,一般对冷战、二战军事、政治斗争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会有兴趣,它从二战后被驱逐到西德的捷克苏台德区人(他们是冷战前线群...

评分

因为对“边界/边境“题材”颇感兴趣,我在图书馆被这本这本封面美观的新书吸引,特意翻看了一会儿。没想到“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只能弃看。 这本书,一般对冷战、二战军事、政治斗争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会有兴趣,它从二战后被驱逐到西德的捷克苏台德区人(他们是冷战前线群...

评分

因为对“边界/边境“题材”颇感兴趣,我在图书馆被这本这本封面美观的新书吸引,特意翻看了一会儿。没想到“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只能弃看。 这本书,一般对冷战、二战军事、政治斗争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会有兴趣,它从二战后被驱逐到西德的捷克苏台德区人(他们是冷战前线群...

评分

因为对“边界/边境“题材”颇感兴趣,我在图书馆被这本这本封面美观的新书吸引,特意翻看了一会儿。没想到“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只能弃看。 这本书,一般对冷战、二战军事、政治斗争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会有兴趣,它从二战后被驱逐到西德的捷克苏台德区人(他们是冷战前线群...

评分

因为对“边界/边境“题材”颇感兴趣,我在图书馆被这本这本封面美观的新书吸引,特意翻看了一会儿。没想到“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只能弃看。 这本书,一般对冷战、二战军事、政治斗争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会有兴趣,它从二战后被驱逐到西德的捷克苏台德区人(他们是冷战前线群...

用户评价

评分

翻了会,弃看。封面设计和质感很好,非常赞!书名看上去很大众通俗,然而内容相当冷门专业。全书从二战后被驱逐到西德的捷克苏台德区人(他们是冷战前线群体)切入,讨论捷克—西德边界背后的悲剧文化意涵。——也就是说,这本书并不是适合大众的冷战叙事性通俗读物,而是从文化研究的视角研究冷战的一小块区、一小群人。而且本书中文版删了所有注释,有失严谨。尽管一些主题章节有意思,如越境者、图像等等,但满纸飞的都是各种文化理论(福柯的“凝视”)等。所以,喜欢后现代的同学请进坑!

评分

翻了会,弃看。封面设计和质感很好,非常赞!书名看上去很大众通俗,然而内容相当冷门专业。全书从二战后被驱逐到西德的捷克苏台德区人(他们是冷战前线群体)切入,讨论捷克—西德边界背后的悲剧文化意涵。——也就是说,这本书并不是适合大众的冷战叙事性通俗读物,而是从文化研究的视角研究冷战的一小块区、一小群人。而且本书中文版删了所有注释,有失严谨。尽管一些主题章节有意思,如越境者、图像等等,但满纸飞的都是各种文化理论(福柯的“凝视”)等。所以,喜欢后现代的同学请进坑!

评分

本来很有趣的题材,目前也少见有研究的,但读之后却甚感失望。作者选择了一段并不为外人所知的边界,但其关注的却并非这条边界的历史,或者两边人民的生活及其互动,而只是从所谓文化的角度切入,入口太小的,也太偏了,而且所选取的文本也缺乏。因此,整个研究既无趣也未得出任何新鲜的观点,有些浪费题材了。

评分

本来很有趣的题材,目前也少见有研究的,但读之后却甚感失望。作者选择了一段并不为外人所知的边界,但其关注的却并非这条边界的历史,或者两边人民的生活及其互动,而只是从所谓文化的角度切入,入口太小的,也太偏了,而且所选取的文本也缺乏。因此,整个研究既无趣也未得出任何新鲜的观点,有些浪费题材了。

评分

本来很有趣的题材,目前也少见有研究的,但读之后却甚感失望。作者选择了一段并不为外人所知的边界,但其关注的却并非这条边界的历史,或者两边人民的生活及其互动,而只是从所谓文化的角度切入,入口太小的,也太偏了,而且所选取的文本也缺乏。因此,整个研究既无趣也未得出任何新鲜的观点,有些浪费题材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