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什么?

电影是什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作者:(法)安德烈·巴赞
出品人:
页数:396
译者:崔君衍
出版时间:2017-9
价格:68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0125147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电影
  • 电影理论
  • 电影学
  • 安德烈·巴赞
  • 艺术
  • 安德烈巴赞
  • 法国
  • 纪录片
  • 电影
  • 艺术
  • 文化
  • 影评
  • 电影史
  • 电影理论
  • 视听语言
  • 大众文化
  • 娱乐
  • 媒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法国新浪潮电影之父巴赞发表的一系列高质量影评和电影评论的结集,涉及电影本体论、电影社会学、电影心理学和电影美学等诸多话题,是研究巴赞和当代电影美学的必备读物。在电影理论史上,巴赞的电影理论是一座卓越的里程碑,他的现实主义美学深刻影响了世界电影的发展,他宣扬的摄影影像本体论和真实美学也形成了与蒙太奇理论不同的电影美学体系,开拓了电影研究的领域。正是由于巴赞的努力,电影才成为严肃的研究课题。作为巴赞电影理论的经典代表,《电影是什么?》从问世之初就受到电影从业者和广大影迷的好评,被誉为“电影的圣经”,也为巴赞赢得了“电影的亚里士多德”的崇高荣誉。

作者简介

安德烈·巴赞,法国《电影手册》创办人之一,著名电影批评家、理论家,提倡现实主义美学,提出了长镜头理论,阐述了新现实主义导演的重要价值,以及蒙太奇与景深镜头在电影语言中的重要性和辩证关系。因为对电影事业的重大贡献,自上世纪40年代至今,巴赞在西方电影备受推崇,被誉为“法国影迷的精神之父”“新浪潮电影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主要著作有《电影是什么?》《查理·卓别林》《残酷电影》《让·雷诺阿》。

目录信息

原序
1 摄影影像的本体论
2 “完整电影”的神话
3 电影与探险
4 寂静世界
5 于洛先生和时间
6 被禁用的蒙太奇
7 电影语言的演进
8 非纯电影辩
9 《乡村牧师日记》与罗贝尔·布莱松的风格化
10 戏剧与电影
11 帕尼奧尔专议
12 绘画与电影
13 一部柏格森式的影片:《毕加索的秘密》
14 评《德意志零年》
15 评《最后的假期》
16 西部片,或典型的美国电影
17 西部片的演进
18 西部片典范:《血战七强盗》
19 《电影中的色情》一书旁议
20 电影现实主义和解放时期的意大利流派
21 评《大地在波动》
22 评《偷自行车的人》
23 导演德�6�1西卡
24 杰作:《温别尔托.D》
25 《卡比莉亚之夜》,或新现实主义历程的终结
26 为罗西里尼一辩
27 评《欧洲,1951年》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到了1980年代,电影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安德烈·巴赞所预言的“完全电影”,并且无可争议地成为一种公认的艺术形式。人们已经不需要像电影刚刚出现时那样,为电影到底能不能登上艺术的大雅之堂而据理力争。但是电影的发展,却也没有像巴赞所期望的那样,长镜头大行其道...  

评分

评分

最近研读巴赞和巴赞研究文章,觉得电影理论里面实在有太多没有说清楚的地方,比如电影的现实主义问题。 我们称一部影片是现实主义的,我们的标准是什么?如果从文学角度来说,现实主义应该是指内容方面而言,即对被忽视的社会底层的关注,比如所谓第六代的电影...  

评分

提要:中国人认识已赞比世界晚了30年,所以中国电影中的巴赞是一个模糊而流逝的影子。然而,1980年代初期那一批被认为实践“纪实美学”的作品,却留下了百年中国电影中与世界接轨的最深的脚印;对于第四代导演来说,跟巴赞的神交以及由此体验的“理论滋养灵感”,定型了他们一...  

评分

从未想过看一本关于电影的书是如此费劲儿。抱着耐心、好奇心、崇敬啃完了。啊,我这是啃完了一部哲学著作啊。 首先,书里面的所有影评对应的电影都。没。有。看。过。作者的笔风非常具有辩证性,说巴赞是电影的亚里士多德,真算体会到了,虽然评价的是电影,基本属于大众文化,...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我能写得有巴赞一半好的话,我做梦会笑醒的,但是我相信将来我可以。

评分

很有深度的书,觉得作者是从其他角度来解释很多问题,但也有可能是不明觉厉。。总之看这本书需要一定基础,以后可能会二刷

评分

一点点失望。。。。太死了主要是

评分

1.电影与其他艺术的美学侵蚀旋回:电影的真实与文学的二次元真实平行构造作为新的美学实体的次生作品;电影与戏剧并无本体论的绝对的二律背反即人物的在场与否而在于布景的本性与功能即画框与遮片的区别,电影不必然滑下消极认同的斜坡而是在认同中造成对立即从戏剧的舞台与自然的对立转变为有自我意识的观众与自然的对立;电影在时间上一改绘画的水平延伸为纵深发展,打破绘画与外界无连续性的异质空间且帮助绘画摆脱了追求形似与情节的错误道路;2.作为语言的电影:蒙太奇和表现主义在实体与影像间加入美学“变压器”强加给观众主观意识,而景深镜头以其意向含糊、解释不明确包含其中的特性解放观众从而还原影像以真实性;3.从现实主义到新现实主义:现实从服从先验戏剧性道德观意识形态转变为内在的现象学,事件不按因果逻辑发生而是垂直降落。

评分

读了两个多月,按图索骥把书中提到的电影也看了一遍,收益颇丰。巴赞无疑是古典电影批评时期最后一位坚持本体论角度的批评家,自巴赞以后,电影批评越来越与文学理论合流并泛于符号。对巴赞而言,由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构成的先验视角并未将他的目光集中于所见之物,而是指向一个古老的命题:(电影)“是什么?”。无论是他极为推崇的新现实主义还是略有微词的爱森斯坦,考察的角度都是这一流派是否能体现电影的独立性。如在《为罗西里尼一辩》中,连举三个例子表明新现实主义的“质料性”,是雕刻而非创造。这种观点既有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哲学意味,也有米开朗琪罗的艺术风格。换句话说,巴赞着眼的是电影背后那不可理解、不可改变甚至是模糊的真实现实,而如何运用摄像机创造独特的表现形式,并缓慢且富有关怀地托出现实才是电影本体意义上的责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