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1931—1989)是奧地利現當代文學中一個獨來獨往、憤世嫉俗的怪纔,在德語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雖然他的文學創作也受到維特根斯坦語言批判哲學的影響,繼承瞭奧地利文學中語言批判的傳統,但是他與統領奧地利現當代文學幾十年的“維也納文學社”和“格拉茨文學社”幾乎無緣;他始終“抱著自身固有的一切怪僻、粗暴、醜陋、睏惑和離奇的東西走一條離經叛道之路”。(伯恩哈德) 他因此所得到的褒與貶在德語文學批評界也是罕見的。但他一生淡泊名利,不屑論爭。
托馬斯·伯恩哈德的自傳小說五部麯,即《原因——一種預示》(1975)、《地下室——一種解脫》(1976)、《呼吸——一個決定》(1978)、《寒凍——一種孤獨》(1981)和《一個孩子》(1982)。他以深沉的幽默,冷漠的諷刺展示瞭其坎坷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從一個側麵勾勒齣戰後奧地利社會各時期的一幅幅曆史畫麵。德國文學評論傢賴希-拉尼茨基稱之為伯恩哈德“最豐滿最成熟的作品”。
科学教我们已有的生活,而艺术教我们应有的生活。 伯恩哈伯说,他“之所以写作,(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东西令人不快。要是一切都祥和如意的话,我根本就很难写出东西来。”他很真诚。 “这座浸润其天性并主宰其理智的城市,不断直接或间接地惩罚他未曾犯下的过失和罪行,打击...
評分对一个资深的读者来说,在他的阅读生涯中会遇到许多类型的作家,有些作家是年轻时喜欢,年纪大一些就无感了;有些是开始没有感觉,随着阅历的增加就喜欢到不行;还有一种作家是一见倾心,深爱到老的。 而伯恩哈德对于我就是最后一种作家,至少从初见,到眼下,我对他的...
評分对一个资深的读者来说,在他的阅读生涯中会遇到许多类型的作家,有些作家是年轻时喜欢,年纪大一些就无感了;有些是开始没有感觉,随着阅历的增加就喜欢到不行;还有一种作家是一见倾心,深爱到老的。 而伯恩哈德对于我就是最后一种作家,至少从初见,到眼下,我对他的...
評分 評分顛來倒去,憤世嫉俗,能量很足
评分顛來倒去,憤世嫉俗,能量很足
评分世界對於他而言是一個負擔 長長的情感宣泄 讀起來一如既往地吸引人 生動直接的社會生活。我從未見過哪個作者是如此痛恨自己的成長和傢鄉。
评分全書沒有分段,一氣嗬成,充滿韻律。“世界總的來說是令人作嘔的,看世界就像在看汙水溝。”作為一個樂觀的悲觀主義者,在伯恩哈德身上總有太多共鳴。他的洞悉、他的激憤、他的無奈、以及他的“病態”。人從齣生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走嚮死亡,個體之於社會、國傢、時代和命運本身就是一場毫無勝算的賭博,越清醒越悲涼,越深入越絕望。
评分顛來倒去,憤世嫉俗,能量很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