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

不惑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團結齣版社
作者:[日]鈴木大拙
出品人:
頁數:222
译者:江月
出版時間:
價格:38. 00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512641433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鈴木大拙
  • 日本
  • 哲學
  • 心靈成長
  • 好書,值得一讀
  • 我想讀這本書
  • 因為喜歡書,所以想看看!
  • 成長
  • 人生
  • 思考
  • 智慧
  • 成熟
  • 自我認知
  • 哲學
  • 反思
  • 不惑之年
  • 內心平靜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不惑》,是鈴木大拙的代錶作之一。在本書中,鈴木大拙從佛教的源流、禪門公案等著眼,使讀者領悟:禪自生活中來,它不是神秘主義,也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相反,它是最實在、最貼近生活和人的生命體驗。瞭解禪,是為瞭解決每個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解決偏離自己的內心帶來的痛苦,化解最深層的心理睏境,理解人之所以為人的終極意義。

著者簡介

鈴木大拙(1870-1966),日本著名佛教學者、思想傢,被公認是嚮西方傳播禪佛教的第一人。他所弘傳的禪被稱為“鈴木禪”,標誌著西方現代禪學的開端。

他齣生於日本石川縣金澤市本多町,曾任帝國大學講師、大榖大學教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等職,一生多次到歐美各國教學、演講,晚年曾赴中國,與鬍適、錢穆等人相交甚篤。

由於他對禪學不遺餘力的弘揚,使得西方世界對東方佛教産生瞭極大的興趣,也刺激瞭東方人對佛教的再度關注。

圖書目錄

禪的生活
禪是什麼
何為佛
接化手段
本來麵目
公案問答
明心見性
怎樣是悟
一念之間
當下頓悟
把握當下
無所住心
徹見本性
本來清淨
覺悟之路
禪林經典
禪學之路
脫卻束縛
叩開禪門
悟道因緣
跋在禪中生活
【內文試讀】
叩開禪門
禪,要求參禪者否定人生道路上的所有附屬物,更強調要拋開否定的意圖。因為隻有這樣,我們纔可以抵達絕對無,也就是空的彼岸。不過,若思維狀態中還存在這種意識狀態,那麼,就意味著其思維中依舊殘存著一定要徹底清除的渣滓,而不能稱之為獲得瞭徹底的解脫。
實際上,若那種貌似意識的痕跡存在於我們的思維狀態中,那麼,我們就無法達到悟。或許有人因此感到疑惑,為此發問:“那麼,悟為什麼可以藉助於語言錶達齣來呢?”
事實上,所謂絕對空的“心”,並不是空白一片,也不可能僅有草木和瓦礫。
實際上,禪所追求的境界是介乎其間的一種狀態,不在其上,也不在其下。
禪師經常用這樣的句子教誨學人:完全毀滅乃人的意識,乃是成為一個無知無覺的無機物!也就是所謂“斷碑橫古路”。很明顯,這是非閤理主義的最終狀態。
但是,這種狀態正是禪力圖引導習禪者到達的境界。這是由於,禪正是為瞭達到解脫和覺悟,從而要求學人將任何知見都摒棄掉。
概念主義産生瞭意識的消亡、無機物的非感覺性、否定的無限連續、絕對無的絕對不可能實現性等眾多觀念;而禪,對於這種截然相反的入門問道的方式是絕對禁止的。若沿著這條道路前行,壓根兒不可能到達禪所追求的境界。
雲門宗之祖雲門文偃的弟子嚮雲門請教:“不起一念,還有過也無?”
雲門答道:“須彌山。”
藉助於一句短短的句子,雲門啓發學僧:禪和妄想、分彆等所有微不足道的概念沒有任何關係。就像大珠慧海禪師所說的那樣:“本自無縛,不用求解。”
由此可見,隻妄談什麼“否定”,其本身就是錯得離譜的行為。
嚴陽尊者是趙州叢諗禪師的法嗣。
嚴陽第一次參趙州和尚時問:“一物不將來時如何?”
趙州和尚答道:“放下著。”
嚴陽說:“既是一物不將來,放下個甚麼?”
趙州答:“放不下,擔取去!”
在這一瞭卻我法二執的關鍵時刻,我們總是反復思考,無法將這“無一物”拋棄,自然無法達到“無一物”的境界。
有僧人問和尚:“離卻言句,請師道?”
和尚咳嗽一聲後說:“離開嘴,來問我。”
禪被看作是擺脫概念睏擾的唯一齣路。其中,要緊之處就在於可以自內心深處洞觀自我,看穿自身的存在,即覺悟。在有些人看來,這或許就是直覺的作用。
我則認為,將直覺稱作“自知”(self-awareness)或“自我同一”(self-identity)的體驗,反倒更貼切。禪的使命就在於讓學人獲得把握這種體驗的機遇,而非議論、爭辯此種體驗是否可行,是否可以讓人獲得滿意,此種體驗的意義究竟在何處等。
禪師已經親身經曆瞭此種體驗,因此,洞悉其中的奧妙。所以,若從所謂閤理主義的觀點來看,禪師擅長速答和反問、藉題發揮以及矛盾、反駁等諸多方式。
換句話說,我們根本不可能從禪師口中聽到與普通人的思維方式相符的答案。而這些,正是禪師幫助那些身陷睏境,希望通過努力參學而獲得身心解脫的學僧早日從體驗的深淵中獲得解脫的最佳途徑。
禪是解決這些求道者頭腦疑團的唯一一種途徑,因此,禪師的一言一語能開啓求道者封閉著的心扉,從而引導其到達自身期盼的彼岸。這在禪師接機施教的過程中是十分常見的。
“如何是西來意?”也即佛法的精要是什麼,這是初參者經常存在的疑問。
針對“達摩祖師為何西來華夏?”這樣的疑問,禪師反問:“汝從甚處來?”
僧問:“如何是正真道?”
師曰:“騎驢覓驢。”
而當賓主不分的“絕對”成為討論爭辯的話頭時,禪師就隨口說:“昔年曾記得。”
學僧馬上追問:“即今如何?”
禪師說:“非但耳聾,亦兼眼暗。”
知性作用,分為主觀和客觀兩方麵,當這種作用不復存在的時候,生命就會成為一個圓融無缺的整體。這位老禪師上瞭年紀,多少有些耳聾眼花也是正常的現象。而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真正認識並破除一切概念式的矛盾的自我同一狀態。
然而,這種自我覺悟不但不屬於心理範疇,也不屬於理論範疇,而是一種所謂的“靈性”。之所以將其稱為“靈性”,是由於沒有人可以說齣自己覺悟到瞭什麼,也不存在任何可稱為被自我覺悟的對象;然而,就是在這看似一無所有的地方,卻存在著“悟”,即相當明確的自我覺悟。
作為一種意識的對象,這種不可思議的思維方式在普通場閤是不會發生的,這並不意味著思維活動狀態的中止。實際上,整個宇宙就包括在“實在”的萬物之中,“這”(it)即我們世間凡夫俗子的所有一切。所謂禪修的目的,就在於盡可能地讓我們的相對意識進行調整,從而到達“這”個境界。
這個境界到底是怎樣的呢?
宋代天颱山的雲峰光緒至德禪師說:
“但以眾生日用而不知。譬如三韆大韆世界,日月星辰、江河淮濟、一切含靈,從一毛孔入一毛孔。毛孔不小,世界不大。其中眾生,不覺不知。若要易會,上座日用亦復不知。”
即使有韆百種原因,俗世凡人也會受求知的好奇心驅使而想一探究竟,事實上,這種好奇心,就是秘密本身。神創造瞭我們這個世界,並讓罪惡之子布滿世間。不過,因為無法預見罪惡之子會怎樣放縱作惡,於是,神就想齣瞭拯救罪惡之子的方法,這其中的一個方法就是理性作用。
也許,上述想法存在於一些人的頭腦中。然而,從照見自身本原這一意圖齣發,神創造瞭世界和萬物生靈。被造者企圖到達神的境界的想法,就是想照見自身本原的神。
理性製造瞭所有疑問,而且讓其自身陷於睏惑,所以,理性並非神照見自身本原的閤適工具。因此,唯有身具知性傾嚮的學人,纔能為尋找解決之道而邁入禪門。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毕俊峰 铃木大拙是谁?《不惑》是一本怎样的书?相信读者会有这样的疑问。接下来,编者就从作者铃木大拙的身世谈起,尽量将读者所关心的问题,都予以回答,以便使读者对该书有一个初步印象。 铃木大拙(1870~1966),世界知名的佛教学者。1870年11月11日,铃...

評分

“禅”如今越来越受到世人的追捧,越来越多地浮现在大众眼中,似乎变得不是那么小众,人人皆可说“禅”。 近日我读的这本日本大师铃木大拙所作的“不惑”,却是让我对“禅”似乎更近了一步,又似乎更遥远。既是解了我对“禅”的浅显的表面的“惑”,又加深了我对“禅”的“惑...  

評分

毕俊峰 铃木大拙是谁?《不惑》是一本怎样的书?相信读者会有这样的疑问。接下来,编者就从作者铃木大拙的身世谈起,尽量将读者所关心的问题,都予以回答,以便使读者对该书有一个初步印象。 铃木大拙(1870~1966),世界知名的佛教学者。1870年11月11日,铃...

評分

在没有看书前,提到禅这一话题,在我脑海中浮现的就是这么一句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看完了书以后,对于禅的看法还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禅是为了让人开悟,让人明心见性,让人成就大智慧的,因此此书名叫,作者铃木大拙...  

評分

中国人对禅或多或少都有点概念。但具体问到何为禅的时候,能回答出来的人少之又少。好几年前买了《五灯会元》,根本看不懂,里面全是似是而非的公案。搞得我对禅学心生畏惧。 铃木大拙被誉为“世界禅者”,把禅学介绍到西方。就像铃木大拙书中说的,传统上禅师就是通过似是而非...  

用戶評價

评分

禪學大師鈴木大拙寫給每個人的頓悟之書,鬍適、錢穆、弗洛姆、海德格爾等大師傾力推薦的東方文化讀本;在行住坐臥中體味生命的真相,在拈花一笑間領會佛性的無限;破除我執,直見本性,掃除浮華的錶象,發現當下真正的自我!

评分

不好懂。我的理解就是時刻保持正念,體會當下,飢來吃飯睏來眠。既過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

评分

已經被鈴木大拙的各種版本搞混淆瞭,同樣的兩本書內容,被拆分成瞭四五本不同名字

评分

無事於心,無心於事。

评分

不好懂。我的理解就是時刻保持正念,體會當下,飢來吃飯睏來眠。既過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