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百万点击TED演讲“世界末日倒计时”(10 Ways the World Could End)演讲者、世界权威科技杂志《发现》(Discover)前总编斯蒂芬•彼得拉内克人气作品
《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一经出版即引发世界范围讨论热潮
比硬科幻还真实、过瘾的阅读体验
比商业预言更严谨、精湛的格局推演
《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纽约客》、《每日电讯报》强烈推荐
罗永浩、姬十三诚挚推荐
一部涉及科技、商业、军事、心理,让人脑洞大开的TED书系精品之作
从1926年,“现代火箭之父”罗伯特•戈达德发射第一枚液体燃料驱动火箭,
到1952年,“导弹之父”、领导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冯•布劳恩出版《火星计划》,
到1969年,“阿波罗11号”飞船载着三名航天员完成人类首次登月,
到2011年,“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
到2015年,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成功实现火箭陆地回收,
80年期间,人类航天历史不断被改写。
而作者大胆预言:2027年人类将登陆火星!
对于火星,我们有太多问题:
埃隆•马斯克本世纪末送8万人移民火星的计划是否为痴人说梦? 登陆火星有没有具体时间表?
相关技术是否已经成熟?
探险家在漫长的旅行中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在火星生存如何解决氧气、食物、水等基本需求? 移民火星的成本到底有多高?
……
在火星建立人类第二家园,早已不仅是少数人的大胆设想:
欧洲宇航局、美国宇航局、中国航天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紧锣密鼓,
美国轨道科技公司、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荷兰“火星一号”跃跃欲试。
本书将带领读者从深沉的历史游走到奇妙的未来,从早期激动人心的火箭技术发展,到各个国家的航空竞赛,再到各国宇航局与私人机构“淘金热”般的行星大开发,彼得拉内克在书中详细披露了登陆火星、改造火星的技术难点,算了一笔天文数字的经济账,并将最终证明:在火星上生活,不只是人类的一个梦想,而是我们的最终归宿。
斯蒂芬•彼得拉内克
Stephen Petranek
曾是全球权威科技杂志《发现》(Discover)总编辑,《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杂志编辑,时代华纳公司旗下《老房子》(This Old House)杂志创刊编辑及总编辑, 《生活》(LIFE)杂志科学板块高级编辑,韦德历史集团(Weider History Group)旗下数十本历史杂志首席编辑。具有四十余年出版界从业经验,获得众多奖项,在科学、自然、经济等多个领域著述颇丰。目前担任《突破性技术警报》(Breakthrough Technology Alert)杂志编辑,致力于推动人类进步。
他的首个TED演讲《世界末日倒计时》(10 Ways the World Could End)观看次数超过百万。
看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一直想着的是阿西莫夫的《永恒的终结》 他说我们不应该永远耽于安逸,以至于失去面对未知的机会 当然,我们要好好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需要这颗小小蓝星 我们必将走出蓝星,征服MARS,然后是更远的星辰大海。在这个过程里,越来越强...
评分Sorry,借用了一个另类摇滚乐队的名字做标题, 30 Seconds To Mars, 第一次在黑兔音乐节现场听到这个乐队就让我印象深刻, 因为这个名字——30秒上火星,让人充满幻想。 当然,更让人们充满幻想的,是火星本身。 为什么我们要去火星? 也许是因为月亮太近, 而冥王星又太远。...
评分看过星际迷航、火星救援,火星探索是人类摆脱地球的第一步,也是代表人类永不体制探索宇宙的步伐;书中详细分析了人类移民火星的理论知识,所需要的技术,如果建立火星基地需要的条件,以及改造火星的可能,我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征服火星是极有可能的。 冯.布莱恩,以及...
评分Sorry,借用了一个另类摇滚乐队的名字做标题, 30 Seconds To Mars, 第一次在黑兔音乐节现场听到这个乐队就让我印象深刻, 因为这个名字——30秒上火星,让人充满幻想。 当然,更让人们充满幻想的,是火星本身。 为什么我们要去火星? 也许是因为月亮太近, 而冥王星又太远。...
评分“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地球确实非常舒服,对于人类来说,有吃有喝,阳光明媚,海水清澈,还有小风飕飕吹,花前月下,虫飞鸟鸣,是人类文明孕育的摇篮。但是人类文明逐渐成长以后,必然要不安分,像娃娃一样翻身、抓挠、最后爬、走、跑,具有探...
很酷!如果有火星旅行,开销50w,你会去么?如果技术足够成熟?如果免费呢?如果?
评分每一颗星球,资源总有耗尽的一天~
评分在火星建立人类第二家园,早已不仅是少数人大胆设想。特斯拉汽车公司的创立者埃隆·马斯克便执着于火星探索。本书介绍了人类探索火星的历史,从“水、氧气、食物、住所和穿衣”几个方面介绍了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设想。像美国移民一样,未来火星有可能成为地球人的新边疆、新希望,以及上百万个尽一切努力想要抓住火星机遇的地球人的新宿命。假想一下,未来我们正在用着iPhone 30,可能我们会在它的机身上看到“火星制造”(made in Mars)的字样。花一点时间了解一下“为什么要去火星”,通过想象第一代移民在火星上的艰苦生活,也会让人更珍惜地球这个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评分略读
评分每一颗星球,资源总有耗尽的一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