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德十年》是季羡林之子季承先生授权,最新图文典藏版。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生于山东省临清市,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北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系,师从吴宓、叶公超。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被德国哥廷根大学录取。1941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学系教授、系主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开始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1977年完成全译本。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2009年7月11日病逝,享年98岁。季羡林通晓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
读了这么多年书,终于懂得一个道理:一本书中的道理,感悟,或者说对读者的触动总是很多的,有的瞬间甚至是浮光一闪,不要企图全部记录。 书中说了很多的感情:与房东太太的“亲情”,与留德学生的友情,与老师们的师生情,朦胧的爱情,萍水相逢的真情……这些感情...
评分午餐时翻看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自认十分有趣,遂花费一下午看完全书。合书后只觉头昏脑涨,信息量太大,而我又是太久未读书了。 发现先生留德初衷与我现在的心理甚为相似:体验生活+镀金。不料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留就是十年。去是坐火车十天,经伪满洲国,苏联,...
评分其实我觉得他的文笔真的只能算很一般。季羡林的儿子写了本“我和父亲季羡林”也没觉得他人有多么的好。 以前的同事同样留德,并且也研读梵文。回过以后发现季羡林写的教材几乎是word to word的翻译德国大学里面使用的教材,并且没有写明是翻译的,而是季羡林著。当然了也不知道...
评分 评分其实按道理说,读季先生的书总能感觉到一种真情。《牛棚杂记》给我一种震撼、气愤、感动,因为毕竟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读起来也难有共鸣。但是《留德十年》却不同,那时候的他或者和现在的我们一样,对于海外镀金有着莫名强大的冲动,同时也对周围充斥着金钱铜臭、昏昏堕落而...
拾得这本书的原因很偶然,缘于听手嶌葵的歌。有乐友评论道:有人在读了《留德十年》后, 因季老的一段话‘如果她还留在人间的话,恐怕也将近古稀之年了。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被这段爱情故事所感动,专程到哥廷根遍寻伊姆加德的下落,最终找到了她。伊姆加德小姐终身未婚,独身至今,而那台曾经共用的老式的打印机依然静静地放在桌子上。看完评论不甚感慨,不过读完《留德十年》其实知道季老先生是克制的。他那人生最黄金的十年几乎是与书为伴的,他从未妄想会与伊姆加德小姐有任何的发展空间。那是对发妻的忠诚,对爱情的忠贞,对伊姆加德小姐的敬重才会做的决定。只是真的很遗憾,1983年当季老再次回到哥廷根时,曾打听过她的,却杳如黄鹤。
评分季老的文笔啊,还真是不忍卒读
评分回忆留学经历的时候平铺直叙,待到故地重游之时,感情汹涌而出。故人不在,物是人非,而见到的人,又是明知是最后一面,还要故作会再见。他乡故乡,当时只道是寻常。
评分“我最爱读中外两位大学者的文章,中国是陈寅恪先生,西方就是Lüders先生。这两位大师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为文,如剥春笋,一层层剥下去,愈剥愈细;面面俱到,巨细无遗;叙述不讲空话,论证必有根据;从来不引僻书以自炫,所引者多为常见书籍;别人视而不见的,他们偏能注意;表面上并不艰深玄奥,于平淡中却能见神奇;有时真如“山重水复疑无路”,转眼间“柳暗花明又一村”;迂回曲折,最后得出结论,让你顿时觉得豁然开朗。”
评分看中西贯通的学者的写作是很舒服的,这也提醒了我们曾失去多少。历经欢乐与苦难后写回忆录是有勇气的行为,直视有的人也许不敢直视的过去与本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