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萬裏路,寫一捲書。熊培雲以記者的敏銳和學者的深度,詳細記錄瞭旅日期間的所見與所思。本書不僅梳理瞭日本自明治以來的思想流變,同時深入探討瞭當今日本的社會結構與社會問題。有關“日本是中國之藥”的結論,注定這不隻是一本日本之書,更是一本中國之書。
日本是中國的一味藥。至於藥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對日本的態度。如果認真學習日本的社會建設,日本將是一味良藥,可以醫治中國“弱社會”與“強個人”的病竈。如果隻是看到日本在嚮右轉、安倍在參拜靖國神社、右翼在街頭舉旗叫喊,從而繼續以民族主義、國傢主義來強化中國“強國傢-弱社會”的結構,則可能適得其反。倘若良藥未成反自製苦果,將是一味毒藥。
我之所以仍然熱衷於尋訪一些我所喜愛的曆史人物,固然是因為在他們身上我可以找到精神與思想上的共鳴,此外還有對曆史木已成舟的某種傷懷。我相信這種傷懷不僅是基於古老的悲劇意識,更是我對所有尼布爾意義上的光明之子的深切迴望。我想從黑暗年代裏尋迴一點光亮,希望那些曾經照亮過去的人也將照亮未來。
大自然饋贈人類太多的恩情。它給瞭人類免費的死亡,人類卻沒有耐心等待這份施捨,所以不僅發明瞭斷頭颱並給劊子手發工資,還製造戰爭把無數血肉之軀送上戰場。然而,我還是要感謝大自然有關生與死的無私的施捨,它教會我們要節製貪欲。因為有瞭這份免費的死亡,我們可以在有生之年積極行善,至於除惡的事情交給大自然就好瞭。
好的觀念將人帶上康莊大道,壞的觀念讓人萬劫不復。當一個國傢被一種壞的觀念所籠罩,這個國傢也就開始瞭它的滅頂之災。日本當年就是這樣一步步從“明治維新”滑嚮“一億總玉碎”之瘋狂的。在這裏,“意義猛於虎”。許多人受意義的激情驅使,最終又被意義吞沒。
人類尚未形成。雖然我們名義上同屬人類這一物種,並置身於所謂的人類文明之中,但人類從來沒有真正生活在同一個世界裏。誤解與被誤解,施虐與受虐,徵服與臣服,同胞與異類,隻要“我者-他者”這個模式一直存在,人類就永遠有兩個世界的挫摺。
熊培雲,評論傢,時代觀察者。1973年生於江西永修,畢業於南開大學、巴黎大學,主修曆史學、法學與傳播學。曾任《南風窗》雜誌主筆,駐歐洲記者,《新京報》首席評論員。現為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在微信读书读的。 熊培云老师在东京大学四个月的日记,事无巨细,他所经历他见到的。 一直以为熊老师学者,毕竟南开大学的老师么,不看读过这本书后觉得熊老师还是记者成分多,会找角度看问题,会摆各方意见,不管自己是否同意。赞同他说的,要去主动找各方的观点。书中就又她...
評分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熊培云的西土东风——两个世界的挫折。我也挺喜欢这个英文名,GONE WITH THE WESTERN WIND 首先,这是一本游记,记录了作者在日本访问的几个月时间里,对日本社会、历史、人物的探寻。在作者看来,日本是一个凸型社会,弱国家,弱个人,强社...
評分 評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本书是作者在日本游历几个月,四处走访中的所见所闻,将所得感想以日记形式记录而来。我未曾到过日本,对日本的了解也很少,对日本人的印象大多是在电视电影里看到的。看完这本书,也算是通过作者的视角对他们有了些许了解。作者在书中着重讨论了几个问...
這應該是熊培雲老師的著作中,我最喜歡的一本,就像劉蘇裏先生在新書發布會上所說,這本書滿足瞭一個普通讀者關於日本的想象。不浮於錶麵,也不是艱澀的學術錶達。
评分全書一共兩條綫索,一是中日兩國在曆史、現實之間恩怨糾葛,一是日本國內的的兩種意識形態,即大日本主義與小日本主義,最後匯集為對個體命運、人生意義的思考與關懷。值得一看!
评分腦殘粉太多,智商明顯不夠用,有洞察,但是廢話多於洞察。
评分與其說這本書是對中日問題的深度剖析,不如說是在為中國社會看病。與傳統的社科類圖書相比,日記體的寫作風格非常輕靈,讓人有一口氣讀完的欲望。作者在行萬裏路的同時,忠實呈現瞭讀萬捲書的紮實功底。知識性的背後又有著耐人尋味的犀利觀點。感謝熊老師用心寫瞭這樣一本好書。
评分怎麼說呢,就是一個知識分子的anxious thoughts,沒有什麼實際的效用吧(我可能比較直接),可能是我功力不夠,我總覺得沒什麼條理,沒什麼框架,沒什麼結論……哎呀閑扯嘛why so serious。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