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路,写一卷书。熊培云以记者的敏锐和学者的深度,详细记录了旅日期间的所见与所思。本书不仅梳理了日本自明治以来的思想流变,同时深入探讨了当今日本的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有关“日本是中国之药”的结论,注定这不只是一本日本之书,更是一本中国之书。
日本是中国的一味药。至于药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对日本的态度。如果认真学习日本的社会建设,日本将是一味良药,可以医治中国“弱社会”与“强个人”的病灶。如果只是看到日本在向右转、安倍在参拜靖国神社、右翼在街头举旗叫喊,从而继续以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来强化中国“强国家-弱社会”的结构,则可能适得其反。倘若良药未成反自制苦果,将是一味毒药。
我之所以仍然热衷于寻访一些我所喜爱的历史人物,固然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我可以找到精神与思想上的共鸣,此外还有对历史木已成舟的某种伤怀。我相信这种伤怀不仅是基于古老的悲剧意识,更是我对所有尼布尔意义上的光明之子的深切回望。我想从黑暗年代里寻回一点光亮,希望那些曾经照亮过去的人也将照亮未来。
大自然馈赠人类太多的恩情。它给了人类免费的死亡,人类却没有耐心等待这份施舍,所以不仅发明了断头台并给刽子手发工资,还制造战争把无数血肉之躯送上战场。然而,我还是要感谢大自然有关生与死的无私的施舍,它教会我们要节制贪欲。因为有了这份免费的死亡,我们可以在有生之年积极行善,至于除恶的事情交给大自然就好了。
好的观念将人带上康庄大道,坏的观念让人万劫不复。当一个国家被一种坏的观念所笼罩,这个国家也就开始了它的灭顶之灾。日本当年就是这样一步步从“明治维新”滑向“一亿总玉碎”之疯狂的。在这里,“意义猛于虎”。许多人受意义的激情驱使,最终又被意义吞没。
人类尚未形成。虽然我们名义上同属人类这一物种,并置身于所谓的人类文明之中,但人类从来没有真正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误解与被误解,施虐与受虐,征服与臣服,同胞与异类,只要“我者-他者”这个模式一直存在,人类就永远有两个世界的挫折。
熊培云,评论家,时代观察者。1973年生于江西永修,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曾任《南风窗》杂志主笔,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想起四年前,在去福州的动车上读熊培云先生的《自由在高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透着力量,比起激进的革命冲动,熊培云先生的人生态度与个人理想更加平和务实,恰好当时也在为出国奔波,真实的赤诚在心中激荡,尽管彼时民主小清新的批评不绝于耳,我依然深信任何时代的变革,...
评分 评分 评分用两天时间读完熊培云六百页的新作《西风东土》,感触很深。觉得自己学识背景不足,不敢评论,只是写一点自己的感想吧。 读过一些些旅日的文章,多是讲日本文化风土的散文类别,日本有哪些好吃好玩的,哪些人情礼节,哪些新鲜资讯,都是偏短小的文字。但是我总觉得这不是真实的...
评分文/夏丽柠 近日有新闻报道:日本外务副相木原诚二表示,日本政府欢迎更多的中国人赴日本来观光,体验日本文化。因此对中国游客实施免签,将会是未来探讨的相关措施和政策之一。 但是,在日本自民党组阁之后,内阁总理大臣安倍晋三不仅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并且表现出在任期内要...
平淡文笔,人物事件信手拈来但少有深入,大概就是写给有一定专门史储备,对现实有所关心的人看的吧? 线索清楚,情怀有,呻吟也有,欲言又止也有,有股调子。 书封吹得略大,不是学术书,观察和思考亦不必认同,引出些微别的思考就够了。 总之蛮好读。
评分比起自由在高处,轻盈了许多,谈到问题依然挺犀利的,只是有点儿太神散了。
评分很是漂亮的书,沉甸甸的,和内容一样厚重,却好读,是学者的视角。
评分特好看!
评分中日和解事关亚洲的繁荣与稳定,这是两国政治家和有识之士必须共同努力的事业。熊培云的访日见闻不是民风民俗的猎奇呈现,而是中日和解的可能性探讨,其中不乏灼见,也不乏迷惘痛苦,但一颗知识分子忧怀济世的拳拳之心令人肃然起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