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与历史的际会

观念与历史的际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健
出品人:
页数:368
译者:
出版时间:2016-2
价格:4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67541986
丛书系列: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
图书标签:
  • 宋明理学
  • 朱熹
  • 朱子学
  • 哲学
  • 中国哲学
  • 论文
  • 王健
  • 工具书
  • 观念史
  • 历史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史
  • 中西比较
  • 现代性
  • 历史观
  • 知识社会
  • 中国思想
  • 学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朱熹晚岁序定《中庸章句》,将“人心道心,精一允执”确立为吾族文化精神传承之统绪,即所谓“道统”者。朱子依此对《中庸》所展开的诠释与阐发,形成一经经纬纬之“统合”系统。然其关切则在回答“大公至正”的人类社会之如何可能的问题。朱子将“天道”观念运用于人与历史的解说,在理论上,以人之天赋善性作为合“情”讲“理”的社会形态之可能性依据;在实践设计上,则着重指出,握有公权力的主政者必须学为君子,此是实现有“道”理想的首要前提。朱子“道统”,与其说是哲学意义上的“破天荒之举”(陈荣捷语),毋宁说,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一伟大的“精神事件”。

作者简介

王健,1956年10月生于北京,1979年9月,毕业于太原山西大学中文系,至1985年任山西大学哲学系教师。1985年9月至1988年9月,在社科院研究生院攻读硕士,1992年7月获社科院研究生院宗教学系博士学位后到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至今。1997年8月被评为副研究员。 此前,王健已在“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中出版了《在现实真实与价值真实之间:朱熹思想研究》 。

目录信息

序言
第一章 “精神道”如何实现于历史:“道统”之意涵(上)
第一节 溯源伏羲 中立周子:“道统”的形上理据
第二节 “卓然立人道之尊”:宋代儒者面对的历史难题
第三节 “致中和”:作为历史之体的“精神道”
第二章 “精神道”如何实现于历史:“道统”之意涵(下)
第一节 人“生”而能“德”:对“天命之谓性”的理解
第二节 “善的历史”如何可能:对“率性之谓道”与“修道之谓教”的理解
第二节 重回“善的历史”:以“圣人”为“修教谓教”之主词的深意
第四节 人为目的:“道”“理”“性”之意义的互相发明
第五节 “天下平”必自“明德”始:“致中和”语境中的“格物致知”
第六节 “立天地之大义”:成就—个“见得此理”的世界
第三章 “中和”与“中庸”:一个观念与历史的普遍性问题(上)
第一节 开出观念范导历史的维度:释“庸”为“平常”的意义
第二节 “难而易”与“易而难”:对“中庸不可能”的诠释
第三节 合理与现实:对“尊德性而道问学”的诠释
第四章 “中和”与“中庸”:一个观念与历史的普遍性问题(下)
第一节 “自然生存”与“可能生存”:“五谷”之喻的意义
第二节 “中道”与“天道”:“中庸”是君子的事业
第三节 有“道”必得见“道”:“价值本体”视域内的“格物”精神
第四节 “随自家规模大小做去”:人人可为的“格物致知”
第五节 实现“中和”理想的现实载体:为政者与学者
第五章 “正天下大本”:一种可能的历史——以《壬午封事粼庚子封事》《戊申封事》为解读线索
第一节 “道统”内容的首次提出:关于《壬午应诏封事》
第二节 “治道”与“善生”:关于《庚子封事》
第三节 “中和”理想的治世尝试:关于《戊申封事》
第六章 “撑天拄地”:何以“道统”观念必须进入社会历史——朱熹与陈亮之辩的真实意义
第一节 “道”为历史之“体”:朱子与陈亮的根本区别
第二节 发自“道体”亦或发自“智谋功力”:朱子与陈亮之不同政治进步观
第三节 “道之常存,非人能预”:作为纯粹观念的“道心”——以《答陈同甫》之书八为例
附录:在观念与历史之间——对余英时分疏“道统”与“道学”之意义的思考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作者急切地为朱子找到民主时代的说服力,然而却失去了朱子的本意。大规模地借助康德概念阐释朱子,全然不顾二者的根本差别,以致让人困惑,作者到底是在写朱子还是写一个南宋的康德。分析过程中借助了很多观点,可惜它们对于现代伦理政治结构的分析非常外行;作者甚至寻章摘句地引用了古今不少哲学家的文段。这样的分析,可惜了这样的选题。

评分

作者急切地为朱子找到民主时代的说服力,然而却失去了朱子的本意。大规模地借助康德概念阐释朱子,全然不顾二者的根本差别,以致让人困惑,作者到底是在写朱子还是写一个南宋的康德。分析过程中借助了很多观点,可惜它们对于现代伦理政治结构的分析非常外行;作者甚至寻章摘句地引用了古今不少哲学家的文段。这样的分析,可惜了这样的选题。

评分

用徐梵澄“精神哲学”,来讨论“精神的进步”作为目的论的朱熹价值论。

评分

用徐梵澄“精神哲学”,来讨论“精神的进步”作为目的论的朱熹价值论。

评分

作者急切地为朱子找到民主时代的说服力,然而却失去了朱子的本意。大规模地借助康德概念阐释朱子,全然不顾二者的根本差别,以致让人困惑,作者到底是在写朱子还是写一个南宋的康德。分析过程中借助了很多观点,可惜它们对于现代伦理政治结构的分析非常外行;作者甚至寻章摘句地引用了古今不少哲学家的文段。这样的分析,可惜了这样的选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