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學大係1919-1949

香港文學大係1919-194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作者:陳智德 主編
出品人:
頁數:537
译者:
出版時間:2016-2
價格:HK$ 98.00
裝幀:
isbn號碼:9789620745157
叢書系列:香港文學大係 1919 一 1949
圖書標籤:
  • 香港文學
  • 選本
  • 史料
  • hkno
  • HK
  • @港版
  • 香港文學
  • 近代文學
  • 文學史
  • 文化研究
  • 曆史
  • 1919-1949
  • 中文文學
  • 港文學
  • 文學
  • 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捲選錄香港文學史料文獻一百七十三種,分為「刊物史料」、「題記與序跋」、「書信與日記」、「作傢史料」、「紀錄與報道」五輯,以書刊、人物、事件三大項為主體,具體時期由一八六二年至一九四九年底止,包括《中外小說林》、《新小說叢》、《伴侶》、《島上》等刊物史料,以及〈三十年前香江知見錄〉、〈香港的戲劇〉、〈周恩來關於香港文藝運動情況嚮中央宣傳部和文委的報告〉等重要文獻,為《香港文學大係》的讀者提供早期香港文學背景資料,亦為日後研究香港文學史的學者提供必需的參考。

導言 陳智德(節錄)

一、文學史料之範圍、理念及文化需要(上)

文學史的編撰,無論新舊古今,關鍵是史料、史識和史筆,其中最基本的無疑是史料,此所以黃繼持説:「沒有史料或史料不足的『歷史』隻能是『神話』」1,史料構成認知消逝事物的客觀基礎,文學史料可包括書刊、手稿、書信、單張、照片、影像、錄音,這是從「載體」的形式著眼,若從內容及性質而言,更須著眼於近代以來,文學作品的傳播和接受主要通過印刷物呈現的本質,即以報紙期刊和單行本為最主要呈現載體。如此範圍仍相當寬泛,史料雜亂繁多,但關鍵者不是量的問題,而是對史料的判斷、鑑別、整理,是「史識」的一部分。

基於不同的方法、目的和取嚮,史料的價值會有所差別,單單把所見資料集閤在一起是沒有意義的;文學史學者謝冰提齣:「有甚麼存世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料不是關鍵,關鍵是你要找甚麼樣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料,這就是史料的問題意識」?,對香港文學來説,特別把香港文學的整理放在《中國新文學大係》的體係脈絡當中,我們一方麵依照《中國新文學大係》按體裁編選作品,並以一九一九至一九四九年為期,但亦考慮香港文學的歷史本質,因而上溯一九一九年以前的晚清時期;而在《文學史料捲》來説,著眼的是香港過去有甚麼讓文學傳播的刊物,舊體文學和新文學在其間的演化、作者的生平資料以及他們與羣體和時代的關係,由文學作品發錶所衍生的活動,以及作傢迴應時代的方式。後人藉此瞭解一種時代文化的進程、建構發展的脈絡,也瞭解發展當中的問題,避免重複問題引緻誤解和停滯,以至建立傳統、典範,為後世所參考、鑑照。文學史料有別於文學作品,在於史料一般缺少可讀性,狀態零散,我們很容易忽視史料,直至它終於被編整起來,成為瞭「史料」。

史料的整理建基於文化需要和歷史意識,中國第一套《中國新文學大係》,一九三五至三六年在上海齣版,共十捲。當其時,從一九一七年的新文化運動發展至一九三〇年代中期,不過十多二十年,但對新文學新一代作傢來説,已頗有經驗斷裂、史料散失之感。《中國新文學大係》的主催者趙傢璧,在迴憶文章中多次提及,當時人對於歷史斷裂的共感:「為甚麼當年轟轟烈烈、席捲全國的五四新文學運動,如今人們都已把它看得如此遙遠瞭呢?為甚麼如劉半農自己所説『當初努力於文藝革新的人,一擠擠成瞭三代之上的古人』瞭呢?」;阿英也在〈《中國新文學大係‧史料‧索引》編輯感想〉一文提齣類似説法。4

《中國新文學大係》之編輯,建基於歷史斷裂的焦慮、共見於鄭振鐸、硃自清、劉半農、阿英等人的文章。硃自清編《中國新文學大係‧詩集》在〈選詩雜記〉提到三○年代中,已麵世的詩選本水準參差,整理史料的工作不受重視,新詩熱潮減退,早期的詩作者如硃自清本人已不再寫,他明確提齣編選的動機:「我們現在編選第一期的詩,大半由於歷史的興趣:我們要看看我們啟濛期詩人努力的痕跡。他們怎樣從舊繚銬裡解放齣來,怎樣學習新語言,怎樣尋找新世界」5,阿英編的《史料索引》,也提齣新文學史料之編整,齣於一種歷史斷裂的焦慮:「中國的新文學運動,是已經有瞭二十多年歷史。在這雖是很短也是相當長的時間裡,很遺憾的,我們竟還不能有一部較好的《中國新文學史》。」6。

除瞭經驗斷裂、史料散失的焦慮,他們更麵對同路人分化、運動成果之抹殺和倒退,鄭振鐸在《文學論爭集》痛心地提齣不少當年新文學運動參與者之分化,以及由於經驗斷裂,引緻新文學運動理念不彰,而不斷重複申述:

他們不僅和舊的統治階級,舊的人物妥協,且還擠入他們的羣中,成為他們.裡麵最有力的分子,公然宣傳著和最初的白話文運動的主張正挑戰的主張的。

祇有少數人還維持闕士的風姿,沒有隨波的被古老的舊勢力所迷戀住,所牽引而去。

更可痛的是,現在離開「五四運動」時代,已經將近二十年瞭,離開那「偉大的十年間」的結束也將近十年瞭,然而白話文等等的問題也仍還成為問題而討論著。彷彿他們從不曾讀過初期的《新青年》的文章或後期的《國語》週刊的一類文字似的。許多精力浪費在反覆,申述的理由上。7

在新文化運動將近二十週年的一九三○年代中期,昔日的參與者仍須浪費唇舌,重複為當年的信念申辯,難怪鄭振鐸提齣編輯《文學論爭集》、把舊文重刊的意義在於「至少是有許多話省得我們再重説一遍!」當然箇中有著文學以外的因由,三○年代的新文學作傢實也麵對著國民政府審查、壓製左翼文藝的刊佈,以及在「新生活運動」之名下種種尊孔讀經的復古舉措,如趙傢璧所説:「實際上都是對五四文學革命的一種反動,也是國民黨文化『圍剿』的一個組成部分。」8

無論如何,從種種當年記載以及後來的憶述可知,《中國新文學大係》之編纂不純是一項把舊文重刊的工作,更基於文學內部和外部因素造成的歷史斷裂,他們編纂史料,不為編纂而編纂,而是以史料作為理念的證言,也修補斷裂、抗衡反製、超越焦慮。是的,史料一般缺少可讀性,我們真的很容易忽視史料,直至瞭解它被編纂的文化需要和歷史意義。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總序/陳國球 1
凡例 41
導言/陳智德 43

一、刊物史料
有所謂發刊辭/駿男 102
本社要吿 104
小説林之趣旨 105
《新小説叢》祝詞/林文驄 106
發刊詞/周夏明 110
序二/黃炎培 111
序一/羅士 112
我對於本刊之願望/黃守一 113
香海濤聲的齣版宣言/天聲 114
序/功拔 115
賜見/同人 116
字紙簏底 118
Adieu告別之辭──並説幾句關於本刊的話/編者 120
編後/編者 123
編輯室談話/編者 124
捲頭語/魯蓀 125
編輯後記/編者 126
捲頭語/亞子 130
前奏/湘 131
寫在停刊前/霖臨 133
香港文藝界情報/白冰 136
發刊詞/編者 137
第一天──關於本刊的話/編者 139
本刊重要啟事 141
「時代風景」/魯衡 142
追悼魯迅先生專號編後 144
刊前贅語 145
獻辭/編者 147
大風起兮/簡又文 148
新張的話/薩空瞭 151
創刊的話/端人 153
前緻辭/李迫樊 155
創刊小言 156
「文協」留港會員通訊處編委會啟事 157
創刊詞/鬍好 158
「中國作傢」齣版 160
香港華文報紙的沿革〔存目〕/天軾
我們的目標──代開頭話/本社 162
檢討與願望/馬蔭隱 163
本報史畧 166
創刊獻辭 171
給讀者 173
編輯後記/靈鳳 174
編者的話──本刊創刊週年紀念 176
啟事/白浪、呂一湘等 178
「文協」復刊小語 179
關於光明報的迴憶/薩空瞭 180
十年前的星島和星座/戴望舒 184
十年及其他/歐陽白水 188
編者告白/韋蕪 190
歲暮獻詞並緻本刊讀者和全體社員/文藝生活社總社 191

二、題記與序跋
自序/王韜 194
徵設香海藏書樓序〔存目〕/王韜
自序/陳鏸勳 196
香海集跋〔存目〕/梁淯
時諧新集序/鄭貫公 198
宋臺鞦唱序/吳道鎔 200
原序一/樨援 201
序/林煥平 203
前言/望雲 205
「山長水遠」自序/平可 206
序山城雨景/葉靈鳳 208
序/賀若 210
前記/薩空瞭 212
前記/薩空瞭 214
後記/黃藥眠 217
後記/黃雨 218
後記/沙鷗 219
介紹詞/編者 220
「山長水遠」後記/榖柳 221
兩本集子的題記/侶倫 223
編者的話/榖柳 226
後記/江萍 227
「文藝生活」選集序/司馬文森 228
序(原日「微言」齣刊序言)/潘範菴 230

三、書信與日記
蘅華館日記(一八六二年十月十四日)/王韜 232
伴侶通訊/讀者 233
答文研會的一封書/三三社 235
陳君葆日記(一九三四年一月八日)/陳君葆 237
亂離通訊(六)/簡又文 238
緻艾青(一九三九年)/戴望舒 239
香港通訊/柳存仁 240
林泉居日記(一九四一年七月三十一日)/戴望舒 245
林泉居日記(一九四一年八月二十三日)/戴望舒 246
香港淪陷日記(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二日)〔節錄〕/薩空瞭 247
陳君葆日記(一九四三年八月三十一日)/陳君葆 251
陳君葆日記(一九四七年四月四日)/陳君葆 253
陳君葆日記(一九四八年五月四日)/陳君葆 253
留港粵文藝作傢為檢舉戴望舒附敵
嚮中華全國文藝協會重慶總會建議書〔存目〕
我的辯白〔存目〕/戴望舒

四、作傢史料
本報要吿/開智社同人/ 256
著作傢之別號/灞陵 257
著名學者來港演講消息 259
魯迅先生來港 260
三十年前香江知見錄‧蘭史酒潤、二百文、四百文/馬小進 261
三十年前香江知見錄‧猛進畫約、亞斧寫字/馬小進 262
無盡的哀思──悼詩人易椿年〔存目〕/侶倫
騎鶴而去的人/李爾 264
茅盾先生印象記/丘亮 266
本欄不日登載平可先生的長篇小説山長水遠 268
「中國作傢」與穆時英/芬平 269
關於「強盜孝子」 270
我和許地山先生的因緣/柳亞子 272
「我在寫小説」/靈簫生 275
香港,日本與王韜/葉靈鳳 276
為苦難中的人民惋惜!/思慕 280
香港的戰時民謠/馬凡陀 281
紀香港四老報人〔節錄〕/惜餘生 283
落華生許地山〔節錄〕/陸丹林 285
太平山下一盛會:歐陽予倩先生六十大壽記/望月 289
來港作傢小記──記文學係的作傢招待會/阿超 292
贈劉火子/柳亞子 298
重遊淺水灣尋簫紅墓/柳亞子 299
黃冷觀先生傳〔節錄〕/馬小進 300

五、記錄與報道
論日報漸行於中土/王韜 306
香港清平樂之新劇觀/小進 308
香港的文藝/吳灞陵 309
關於香港文壇/康以之 313
看瞭現代劇團公演「油漆未乾」後/任穎輝 315
香港新文壇的演進與展望/貝茜 319
香港文藝協會昨已成立選齣理事九名 327
三十年前香江知見錄‧岑春萱嚴禁港報進口劄文/馬小進 329
三十年前香江知見錄‧三十年前之香江新歲竹枝詞/馬小進 331
香港的戲劇/馮勉之 332
香港文藝茶話/方紫 338
廣東戲劇傢與革命運動/馮自由 340
如何集中文藝界的力量
──藝協文藝組座談會紀錄〔節錄〕/呂覺良 345
祝「時代劇團」/茅盾 347
關於「前夜」──「時代劇團」第一次公演颱本/盧敦 348
説到「時代劇團」/洛兒 350
香港詩歌工作者初次座談會剪影/O.K 351
建樹香港戲劇統一陣綫./辛英 354
活躍的香港劇壇 356
談這裡的文藝運動/杜埃 357
正告散佈國防電影失敗論者〔存目〕/蔡楚生
敬告粵語製片商/彥之 360
留港文藝工作者的責任──遙祝文協總會一週年紀念/葉靈鳳 362
香港的文藝界/簡又文 364
文協香港辦事處成立大會報告/許地山、樓適夷 369
文藝統一戰線/陸丹林 371
文藝工作的開展/黃友鞦 373
一個月的報告/適夷 375
由「黃花崗」的公演説起〔節錄〕/鬍春冰 376
香港的詩運/袁水拍 378
香港新書店舊話〔存目〕/林歌
關於文章義賣/拉特 383
言林文章義賣展期三天/靈鳳 385
香港的戲劇藝術/李殊倫 386
續談香港〔節錄〕/陸丹林 389
「文協」成立文藝通訊部/豐 392
談本港文化界的新組織/葉靈鳳 393
廣東戲劇協會第一劇團與香港劇運:招待港文化界座談紀錄 395
旅港文人新組閤中國文協會成立 401
香港紀念魯迅先生/袁水拍 403
文協一年來/袁水拍 405
香港的文藝界/陸丹林 407
詩朗誦──記徐遲「最強音」的朗誦/袁水拍 411
再斥所謂「和平救國文藝運動」/葉靈鳳 414
會務報吿/總務部 417
在香港辦刊物/陸丹林 419
肅清賣國文藝特輯〔存目〕/陳畸、黃魯等
反抗戰文藝特輯〔存目〕/娜馬、檳兵等
南海的一角/馮延 423
香港的戰文醜/陸丹林 428
香港文藝縱橫談/蕭天 430
一年來的香港文化事業/陸丹林 442
彭耀芬將被解齣境 447
小説傢成立版權會 448
藝壇筆錄/誌絃 449
周恩來關於香港文藝運動情況
嚮中央宣傳部和文委的報告(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一日) 451
新香港的文化活動/葉 455
香港粵劇最近的變遷/筱韞 459
人民的文藝:卅五年四月十六日在
香港文化界歡迎晚會上的演講記錄〔存目〕/茅盾
關於簫翁在港大的演講/華尚 462
詩人節宣言/黃藥眠、馮乃超等 463
文藝節在香港/林煥平 465
我們的話──紀念詩人節/郭沫若、柳亞子等 468
文壇一年間 471
戲劇節在香港 486
方言文學創作上一個小問題/白紋 487
香港文壇的現狀/黃藥眠 488
嚮前跨進一步──一九四七年的香港文藝運動/華嘉 490
華南兒童文學運動及其方嚮〔存目〕/黃慶雲等
一九四八年度全年會務概況/秘書處 497
赴達德學院送舊迎新聯歡大會有作/柳亞子 505

作者簡介 507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