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土壤 科普 農業 文化 農田土壤 作者(龔子同、陳鴻昭、張甘霖) 長知識瞭 自然
发表于2024-11-09
寂靜的土壤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作者(龔子同、陳鴻昭、張甘霖)用30萬字、164幅精美照片和圖錶、圖文並茂顯示瞭土壤學發展史和土壤文化的《寂靜的土壤》,於11月由北京科學齣版社齣版呈給讀者。為瞭讓讀者瞭解該書寫作背景、內容和鮮為人知的一麵,我們藉中國土壤學會網站做些解讀。期望有更多讀者瞭解並閱讀這本書,以提高對有限土壤資源在糧食安全和基本生態係統功能方麵的作用和地位的認識,並提高對其可持續管理和養護。
寫作緣起
《寂靜的土壤》的寫作,首先得從這本書的倡導者龔子同先生說起。他熱愛土壤,早就與土壤科普結緣,有夢想、有規劃、有行動。1954年,他從浙江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第一次齣差就到海南島,在李慶逵先生領導下,參加海南島自然科學綜閤考察隊,把紅旗插上五指山。歸來後寫成《我們攀登瞭五指山》,1956年由上海少年兒童齣版社齣版,發行3萬多冊。此後在長達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他走遍全國各地、涉足近30個國傢,馳騁於土壤調查、土壤地球化學、土壤資源改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等多個領域。無論到基層蹲點、田間調查,參加野外考察、學術會議、國際交流訪問,他總是用隨筆講述與專業有關的風土人情和故事,饒有趣味。他勤學習、常思考和廣泛的興趣愛好也感染瞭他周圍的同事和學生們。2001年退休後,被大傢推選為南京土壤研究所老年科技工作者協會首任理事長,主編的“五色土”內容豐富,反映土壤科技工作者為祖國做貢獻的科研人生,頗受歡迎。2013年,他在承擔的專著齣版後,找我們商量,要把對土壤和土壤科學的看法、反思和感悟寫成科普著作,以償還積壓在心中多年的願望。當然寫書客觀上有睏難,然而齣於我們對土壤學的感情,並擁有一定原始素材、諳熟土壤學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方麵的一些積纍,就著手寫作。二是趕上瞭一個好時代和機遇。隨著工業的發展,對土壤過度索取,造成生態失衡,人地關係尖銳。在總結經驗基礎上,人們意識到隻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迴歸人土共存共榮天人閤一的大環境,地球上的生命纔可持續。土壤科學研究不能再僅以土壤作為一個實驗樣品,而應加強學科交叉、滲透和綜閤,既重現自然條件又考慮經濟社會條件,還要聯係當前的社會實踐,這是當下國際土壤學發展的趨勢和理念。沒想到在本書快定稿時,恰逢習近平總書記提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又得知2015年“國際土壤年”、中國土壤學會成立70周年等信息,寫這本書與這幾件大事契閤,真是機緣巧閤。
寫作過程
寫《寂靜的土壤》是頗具挑戰性的。作為土壤科學工作者,我們常寫論著,但涉足科普書寫作仍遇到不少新情況、新問題。一是本書定位把土壤學與多元視野中的人文曆史聯係,導緻內容和時間跨度大,涉及土壤科學與相關的自然界進化、人類社會發展曆史、土壤農耕生産孕育齣來的土壤文化和文學作品等領域,資料收集工作量很大,還要耐得住寂寞,潛心進行閱讀研究纔能寫作。二是把大部分零星、片段的資料和史實的碎片粘閤、拼接起來真是韆頭萬緒。我們曾經試驗過幾種寫法,最後琢磨齣一個基礎性框架:土壤的前世今生、土壤學的曆史文化和我們的土壤夢三個方麵。用兩條脈絡來貫穿全書,主綫是人類與土壤資源的關係,副綫是土壤學發展史和土壤文化。三是數據的去僞存真,涉及其他學科問題如何拿捏分寸,也是非常棘手的問題。我們的原則是慎用統計數據,隻用能緊扣土壤的彆學科資料,自已不熟悉者少談。四是科普書中照片的清晰秀美是決定該書成敗的關鍵。原來電子版上的照片看來還可以,但離齣版要求還有距離。後來經雙方努力,對照片進行修正加工,情況有瞭改進。在這次寫書過程中,我們覺得如果沒有大傢的努力和付齣,或者說沒有反復的梳理和修改,就沒有這本書。
麵對現實
1. 土壤學應有更大的作為 土壤學不是靜止的,而是隨著成土因素變化的曆史自然體。應該用發生學的觀點、生態學的觀點和係統論的觀點研究土壤,並聯係當前的社會實踐,土壤學纔能為國民經濟作齣更大的貢獻。土壤學未來的成功,不僅是依靠技術的進步,更重要的是依賴土壤基本概念的拓展和應用模式的改變。
2. 閤理施肥,提高作物産量 曆史證明,施肥是農業增産不可或缺的措施。當前我國化肥用量躍居世界第一位,形成過度依賴化肥的局麵。為瞭保障國傢糧食、農産品質量和生態環境的安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采取控製化肥用量、改進施肥方法;不同肥料的閤理配閤;有機肥-無機肥配閤使用;實行“測土配方施肥”;加強新型肥料研發等關鍵舉措。
3. 鞏固自己的糧食安全,提升糧食生産潛力 當前我國糧食自給率在90%以下。這些年我國糧食進口量在不斷增加,2014年1億噸,未來進口總量的目標是2億噸,而全球榖物貿易總量在2.5億噸左右。我國糧食進口量的增加,說明糧食生産潛力和能力都在下降,這是一個危險的趨勢。有學者提齣靠國外投資發展農業,以此來挑戰18億畝耕地紅綫。糧食不僅是商品,更是一種戰略物資。誰控製瞭糧食,誰就控製瞭人類。因此,集約、節約用地、深化農地製度改革,提升糧食生産潛力,鞏固自己的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在自己手裏是當務之急,奢談改變嚴守紅綫是沒有戰略眼光的。
4. 整治土壤汙染,確保糧食安全 2014年兩部聯閤發布的全國土壤環境汙染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汙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齣。具體錶現在土壤汙染範圍在擴大,土壤汙染物種類在增加,齣現復閤和混閤型汙染物。吸收日本和美國環境事件的教訓,應進一步加強對土壤環境的整治:一是製訂土壤環境質量評估標準。二是加強土壤環境汙染與修復機理的研究。三是改善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與設備。四是加強土壤環境法製建設。
5. 保護土壤,建立新型城鄉一體化生態係統 中國城鎮化的道路與西方國傢不同,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西方發達國傢200年的路。但由於工業發展速度滯後,造成城鄉二元結構尚未根本改變,尤其是全國各地政府普遍采用“以耕地換增長”的模式,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齣。目前我國城鎮率達53.7%左右,已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為此,首先是要守住耕地的數量,其次是維護耕地的質量,而最重要的是建立新型城鄉一體化的生態係統。做法是結閤實際情況,注意留住城市現有的山水脈絡,曆史、人文資源,使城市融入大自然;統籌城鄉發展,用以工促農的方式引導城市嚮農村流動,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環境質量,使農村人能與城市人享受同等的社會服務;走綠色城鎮化道路,根據當地的地形、景觀和土壤特點增加綠地,種植各種樹木花草。即使在路麵,也可藉助多孔磚讓肥、水進入土壤。還要充分利用水麵,保護濕地,使之變成“海綿”一樣的城鎮,化解內澇積水和地下水位下降。
愛我土壤
長久以來,人們都誤以為土壤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實際上土壤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首先,應讓社會公眾瞭解“韆年龜萬年土”、“是一個脆弱的生態係統”。在土壤形成的長河中,人生是如此短暫,也許人們一輩子也看不到一個剖麵甚至1厘米土壤的形成。從這個意義上講,土壤是不可再生資源;任何一個生態係統都建立在土壤、水與空氣三重因素的基礎之上,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壤。土壤一旦破壞將難以恢復,因為它是一個脆弱的生態係統。其次,促進大傢瞭解土壤與人類的依存關係。美國一個印第安酋長說得好,人類屬於大地,而大地不屬於人類,世界上的萬物都是相互關聯的,人類所做的一切,也影響到人類本身。一些人曾不顧一切地企圖徵服自然,提齣“人定勝天”,破壞物競天擇的原則,使土壤侵蝕、環境汙染的後果降臨到自己身上。因此,對土壤要取之有度,銘記前車之鑒。第三,關愛土壤母親,愛國護土人人有責。祖國-Mother-land,就是母親+大地,很多民族和國傢的語言中土地都是用女性來錶示,把它視為能生産的、能繁衍的女神。我們祖國擁有960萬km2陸地國土和300多萬km2的海疆,是祖宗留下的領土。同全國人民一樣,土壤工作者不僅悉心培育和管理土壤,而且積極參與愛國護土活動。古語雲“萬物土中生,黃土貴如金”,人可以沒有金子,卻不可沒有土地,我們不應“揮金如土”而應“惜土如金”。第四,愛土意識從教育和科普做起。把一些神話故事和名人的詩句、格言寫進課本裏,把土壤科普教育從娃娃抓起,深化大學土壤係和課程設置的改革;把西雅圖給總統的公開信和《聯閤國土壤宣言》在社會上廣為宣傳;發行土壤郵票;建立土壤博物館;開展“世界土壤日”和“國際土壤年”活動等。
初獲好評
同行怎樣看這本書呢?初步從審過書稿和接觸過本書的專傢學者們反饋的信息來看,評價還不錯。有的說本書全景式論述土壤起源演化和社會發展曆史的滄桑巨變,材料豐富、挖掘深刻,結構嚴謹、敘事生動,富有哲理、又很實際,把土壤寫活瞭。有的說本書內容新穎,既有土壤學傢的視野,又有濃鬱的生活和文學氣息,更有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是一本難得的科普書。還有的說作者熱愛土壤和祖國大地,滿懷激情贊頌土壤,為土壤母親請命發聲,為化解我國土地利用麵臨的挑戰建言獻策,對傳播土壤知識,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龔子同 1931 年10 月生,江蘇海門人。195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農學院農學係,早年留學蘇聯。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主著《中國土壤係統分類》(1999年)、《土壤發生與係統分類》(2007年)、《中國土壤地理》(2014年)等專著10餘部。長期為WRB 指導委員會委員。獲國傢自然科學二等奬3次。
陳鴻昭 1936年4月生,廣東揭陽人。1959年畢業於蘭州大學地理係。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從事土壤地理分布、分區與製圖、土地資源調查評價、土壤地球化學等研究。參寫《中國土壤》、《西藏土壤》等專著25部,參編地圖集7本,發錶論文140多篇。作為主要完成人獲國傢、省部級成果奬4次。
張甘霖 1966年8月生,湖北通山人。1987年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土壤與農業化學係,1993年獲得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從事土壤發生分類、土壤地球化學、土壤地理等研究。曾任國際土壤科學聯閤會土壤發生委員會主席等職務。發錶論文300多篇,獲國傢自然科學二等奬1次,省部級成果奬4次。
作為傳播土壤知識的科普讀物,依然會有政治立場;因為這涉及到我們每一個人賴以生存的土地~~~裏麵關於土壤的文學讀物,讓我感動不已~~~
評分文化氣息太濃厚,也不能算科普。但是這段話的畫麵令人動容:“在藍天碧水間,周圍是森林蔥蘢的群山,麵對的是蒼茫的草原;享受春天珠江流域紅土地上的百花爭艷,夏天黃河流域潮土上的麥浪滾滾,鞦天長江流域水稻土上的稻榖飄香,鼕天黑龍江流域黑土地上的瑞雪兆豐年。”
評分文化氣息太濃厚,也不能算科普。但是這段話的畫麵令人動容:“在藍天碧水間,周圍是森林蔥蘢的群山,麵對的是蒼茫的草原;享受春天珠江流域紅土地上的百花爭艷,夏天黃河流域潮土上的麥浪滾滾,鞦天長江流域水稻土上的稻榖飄香,鼕天黑龍江流域黑土地上的瑞雪兆豐年。”
評分作為傳播土壤知識的科普讀物,依然會有政治立場;因為這涉及到我們每一個人賴以生存的土地~~~裏麵關於土壤的文學讀物,讓我感動不已~~~
評分作為傳播土壤知識的科普讀物,依然會有政治立場;因為這涉及到我們每一個人賴以生存的土地~~~裏麵關於土壤的文學讀物,讓我感動不已~~~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寂靜的土壤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